到底要付出什麼,才能瞭解這世上的一切?——《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感到好奇、不解或煩惱,往往會脫口問出「為什麼?」這句「為什麼」背後可以包含無限的疑惑: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改變了?為什麼要那麼做?為什麼不可能?……常在「為什麼」結尾出現的「?(問號)」,符號本身代表著疑問、未知、難解多種意涵。
在,。、……!等常見符號中,問號是筆順變化較多的標點符號。不知道有沒有讀者第一次看見問號時,也跟筆者同樣困惑為什麼它長得這麼複雜又迂迴?此篇不探討問號的演變由來,而想要邀請讀者一同思考問題與答案的相互關係,即標題所示——為什麼我們要問「為什麼?」。
(以下涉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What Happened to YOU?》繪本和《神秘小鎮大冒險》劇透內容,請讀者斟酌觀賞!)提問的作用
「為什麼」可以是個深入人心的問題,同時也象徵著追求解答的過程。這個問句能夠搭配的語氣多變、情緒豐沛,看似簡單卻能夠促進人們思考更深一層的本質,可說是跳脫慣性思維的最佳利器。中文的修辭依據問題提供的資訊量,可分為提問、激問與懸問等設問手法。若是依照提問的對象和目的,則可以延伸更多種類,請見下方舉例:
依照詢問的對象區分
- 反問(他人):為什麼要不計代價完成你的夢想?
- 自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做出那麼傻的事情啊?
依照提問的目的區分
- 疑惑:為什麼鳥類能在天空中飛翔?
- 推論:為什麼不選擇逃跑,而要留在這裡呢?
- 質問:為什麼有錢人出生就能夠不愁吃穿?
- 嘲諷:為什麼他被處罰還能夠露出笑容?
各位讀到這邊,是否認為上面的舉例不一定符合筆者敘述的分類呢?一個問題可以是向別人發問,同時反問自己,也能透過自問的方式,引發他人思考與提問;疑惑的句子可能同時是推理的過程,推論的時候也可能在質疑什麼,質問的內容時常帶有諷刺意味,而那些彷彿看透人生後做出的嘲諷,某種時候或許是出自於我們對於社會規則的困惑與羨慕他人等情緒。這種沒有唯一正解的情形,便是提問的一大作用——反思已被定義的事物。
許多人習慣使用5WIH(即Who, When, What, Where, Why, How)的方法分析問題,通常推敲Why(為什麼)與How(如何)的細節時相較困難與抽象。以犯案為例,在犯人、犯案時間、犯罪事件/物證、犯案地點、犯案原因、犯案手法等待釐清的事物中,大多時候卡住偵查進度的是「Why(為什麼犯案)」。
犯人的動機是一切的開始,也是防範類似事件再發生的關鍵。但是,犯案原因牽涉到犯案者的生長背景、生活習慣與經歷,還需考慮對象的價值觀、心理狀況與犯罪心理等因素。要在各種雜亂的證據中發現關聯性,同時符合邏輯與人性是極其困難的謎題。
現實中沒有上帝的視角,也不是到處都會安裝攝影機與麥克風記錄所有經過。我們僅能透過當事者與關係人的陳述、搜查案發現場等方式蒐證。基於脫罪或掩蓋等原因,犯罪者幾乎不會照實回覆,也可能出現記憶錯亂的情形,有時候甚至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這麼做。就像在黑暗的未知地帶打轉,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前進。只有一一串聯線索、反覆詢問自己是否遺漏什麼,才有可能釐清整起事件的核心。而什麼是真話?哪些是偽證?犯罪者是為了保護誰,還是要奪回什麼?這些細節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為什麼?」。
提問帶有的隱藏訊息,可以刺激思考,幫助我們獲取更多情報與可能性。不僅破除迷思與已知的陷阱,更是引起人們對於「真相」的探究與關注。就像在文章標題加入問句,那問號如同魚鉤般釣起好奇心被誘發的讀者,至於後續是趟知識辯論的旅途,或偽裝成資訊分享的一場騙局,只有願意上鉤的人們才能得知。
已知的陷阱
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在追求知識的時候,最大的阻礙往往不是未知的危險或缺乏相關技術,而是我們的成見(或說是偏見)。不知道讀者是否聽過/讀過《十萬個為什麼》的系列書籍?這套科普讀物誕生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滿足孩子從小就有的好奇心,從人體構造、動物習性、地理成因到科技發展多方面為人們提供世界奧秘的答案。
受到社會環境的耳濡目染、經驗與體驗的累積,加上每個人的處事習慣與價值判斷,人們思考時越來越容易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框架。從喜歡問「為什麼是這樣?」逐漸變成「為什麼不是這樣?」,或「(我覺得應該是怎樣,但是)為什麼是(現在看到的)這樣?」
藉由開口提問,我們可能會發現事物的疑點。不限於正面拋出疑問,也可以從對立面、甚至多個立場表達觀點。可是隨著年歲漸長與行動力削弱,人們越來越不常問「為什麼?」(可能比較常問「搞什麼」?)我們常常以為自己都懂,甚至會去阻止他人提出疑問。這樣的情形很常發生在小孩問了好多個為什麼,大人卻用一句話回覆「不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可能還會追加一句「你為什麼這麼多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把問問題的時間拿去多讀點書?」來切斷提問的循環。
你只需要去凝視一顆沙子,就能夠從中看見整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打斷話題的大人或許不是真的不喜歡讓孩子發問,而是那些已知的事物曾經讓他們失望與痛苦,最後只剩下無趣與不耐。可是,只要我們願意靜下心,跟著孩子(或是過去那個充滿疑問的自己)翻開一頁講解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的科學漫畫,觀察一隻搬著比自己重好幾倍食物的小螞蟻,走到外頭去感受一陣不知從哪而來的微風吹拂。單純地享受/沉浸在一件事物,隨之自然地在腦海響起那一句無數次放棄問出口的「為什麼?」,就會發現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真的很不可思議。
理性與信仰
地產大亨(大富翁)遊戲中的機會與命運卡牌,時常讓看似已成定局的走向出現變數,玩家可能前一刻才得到巨大的財富,下一步卻進了監獄、失去人身自由。從遊戲過程可以窺見人們如何做出選擇、是否承擔得起風險,以及分配資產的方式等等。然而有時候相較遊戲,真實人生的發展看起來更像是戲劇。人們看似透過理性做出每個決定,那些選擇卻往往反映了我們對於那件事物的信仰與情感。
在《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這部作品中,主角群試圖提倡與當時信仰主流天動說不同的地動說,卻也因此遭到教會的追捕與審判。為什麼要為了地動說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甚至失去性命?……這樣的疑問不僅存在於審問官心中,就連支持地動說的主角群自身都曾經疑惑:明明順從社會規範,就可以輕鬆平安地活下去……為什麼不惜放棄安穩的未來,也要去追求未知的事物?
這扇窗戶的視野比那時還小上許多,可是...可是為什麼?
我現在卻比那時,還更清楚地看見整片天空?——《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身為主角之一的拉斐爾,在面臨死亡威脅之際不斷質問自己,思考著如何偽裝說詞來瞞過教會、延續他的生命和研究。可是,窗外照入的明亮月光已給出他的答案。那片從鐵杆縫隙窺見的星空比任何時候都來得皎潔耀眼,反映了他內心的坦蕩,以及發現宇宙的美而感動與震撼的心靈。
人們對於未知的渴望、憧憬與信仰,使得名為「探求心」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角色們賭上性命的行動更反映了求知慾不會因為某人的死亡而停止,而是會不斷傳承,因為這是由一群人(大家)共同譜寫的歷史,是股跨越時代、地區與文化的堅韌精神。同時,作品中的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信念而戰,無論信仰的是知識、金錢或感動,他們不斷地觀察、思考、懷疑、選擇與相信,解開心中一個又一個「為什麼」。
筆者很喜歡拉斐爾說過的「不正確不代表沒意義」,認為現實中那些觀測資料、實驗數據的誤差;公式、定律和假設理論的不完美,甚至是人類身上看似缺點的矛盾,都能夠讓我們發現更為深入、更接近真實的多彩世界。另一名主角阿爾伯特因為童年遭遇,感受到只有相信或只有懷疑的立場都有其危險,因而思考出可以「帶著懷疑向前邁進,再帶著相信返回原點。」的處世方式。這些角色與故事傳達出世上沒有絕對不可動搖的事物,只有人們想要相信什麼/如何做出抉擇而已。
問題的目的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雖然描繪許多渴求知識的角色,同時點出若追求方式過於激烈也可能導致悲劇。筆者認為同樣的觀點可以套用到社會上,人際關係方面的提問時常較為敏感。不論是那些原先即帶有惡意的質問,有時候無心的問題也可能傷害到對方。那些最純粹的好奇心,反而會化作最尖銳的武器,令對方感到不舒服、無所適從,甚至留下創傷。
近期在書店看到的繪本《你為什麼只有一隻腳?》(原書名為《What Happened to YOU?》),講述沉浸在遊戲的主角阿步突然被一群陌生孩子搭話、問著他的身體到底發生什麼事,並不斷猜測他的另一隻腳跑去哪裡。這讓阿步既干擾又覺得無奈,不情願地回答那些自己也難以解釋的疑問。
隨著好奇心無限地膨脹,阿步再也不想應付那些問題,話題就這麼結束在一片沉默中。當阿步再次玩起扮演海盜的遊戲,最先搭話的孩子也將焦點轉移到他真正感興趣的事物。兩人相互說出名字後,阿步自在地介紹自己在玩的遊戲,突破了不順暢的相處循環。此時孩子們不再針對阿步的身體發問,而是看見他眼中那個充滿刺激與趣味的想像世界。大家一起加入海盜的行列,在所有人都能開心享受的遊戲裡大玩特玩。
作者在訪談中表示他想要透過故事讓孩子學習「不去過問他人隱私」的尊重,打破一般社會鼓勵「什麼都問」的觀念。希望大家能夠以同理心去看待擁有類似狀況的人們,並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提問可以擴大我們想像與討論的空間,卻也可能帶來傷害。有時候問題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它/自己,又是如何以此與他人相處。在動畫影集《神秘小鎮大冒險》中,有名總是穿著問號圖案T-shirt的角色阿蘇(Soos),時常運用他的創造力和專業技能幫助雙胞胎主角解決困境。他已是成人,仍像孩子一樣童心未泯、充滿活力。小時候的他期待能在生日派對上見到父親,卻總是收到一張以道歉內容開頭的明信片。寂寞的阿蘇困惑著為什麼家人不回來看他,並因失望而開始抗拒過生日。
當阿蘇迎來22歲的生日,父親依舊沒有出現。雙胞胎知道所有經過後,極力為他爭取實現願望的機會。但是,阿蘇最終選擇為他們用掉願望(還有一塊永遠吃不完的披薩!),和這些已是家人存在的朋友們度過有史以來最溫暖的生日。
也許阿蘇永遠不知道家人不回來的原因,但是他已經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懂得付出與愛人的阿蘇,自然也受到他人愛慕與敬重。相信那個長久存在於心中的為什麼不再困擾阿蘇,未來還有更多有趣與快樂的事物在等待他。
持續尋找答案
この世界は好都合に未完成 だから知りたいんだ
(這個世界恰到好處地尚未完成 正因如此讓人想要去了解)
中文翻譯來源:【歌詞中文翻譯】怪獣 中文歌詞 / サカナクション ( 完整版 4:41 )
サカナクション - 怪獸|完整版|《地。-關於地球的運動-》OP|中日歌詞
在思考陷入膠著狀態/無法做決定的時候,人們會透過擲硬幣、猜拳等方式來下定決心。而面對進一步的封閉式問題,比如該做這件事嗎?目前這樣是不是好的?就需要更詳細的諮詢與討論,也有不少人會依據抽籤內容擬定接下來行動的方向。例如知名的《解答之書》,就是運用隨機翻閱的書頁讓讀者反思人生、輔助決策,不過也有些人思考時從未使用類似的工具。
看著這些不同的思考與決策方式,筆者也不禁思索——看似不依靠外物作出的判斷,真的是自由的嗎?借助其他人事物進行的思辨,真的限制就會比較多嗎?可是,其實只要過程幫助自己深入問題的本質就已足夠。而每本書都承載著作者記錄的知識、觀點和生命經驗,都可以幫助人們解答,都是實質上的解答之書。
想像、書寫與對話等體驗都能讓我們思考各種為什麼(開放式問題),更靠近事物的「真相」。有時候不需要複雜的理論和背景知識,只需要用心觀察、嘗試提出問題,無論那個問題多麼單純或笨拙。某些生活中的疑問與人際關係狀況看似複雜無解,讓人不自覺卻步與猶疑,可若是選擇什麼都不問出口(說出來),彼此就無法解除誤會與開始理解。發現錯誤也是找到解答的途徑,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思考與懷疑,不要放棄願意傾聽與想要學習的心。
如上述所提,我們不需要凡事打破砂鍋問到底,而是要嘗試尋找與他人舒服共處的方式,柔和地運用疑問的力量,讓它變成加深彼此瞭解的契機與橋樑。也許想跟人深交,只需要開口問對方一句「為什麼我們總是玩在一起,但是不試著當朋友呢?」學習一門知識,只需要在內心質疑「為什麼無法用現有的資料去解釋這些現象,是不是什麼方面疏漏了?」研發新的技術,只要願意多和其他人討論幾次「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時間與人力達成目標,有沒有更物盡其用的方式?」就能有所斬獲。即便結果不如預想,也能夠知道得更多。每次「多獲得的一點」,會逐漸累積成很大的一步。
在漫畫《擁抱青春的勇氣》(原作品名:スキはぐ。)第五話「確信與謠言」中,女主角的朋友先講述一位學長相關的傳聞,女主聽完便將那些內容帶入心中學長的形象,然而朋友隨即說明這些事情她並未親自看過與聽過,點出了在確定的情況下相信一件事情很簡單,並反問女主「但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要去相信一件事是很困難的,對吧?」這段劇情深深地刻在筆者腦海,不斷思考到底要做多少研究與辯證,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相信一件事?有時候問「為什麼?」並不是要動搖我們的認知,而是為了相信心中懷疑的事物。
- 為什麼要繼續堅持?
- 為什麼付出沒有回報?
- 為什麼愛情總是讓人受傷?
筆者認為很多時候人們感到疑惑,其實是想要去相信——相信痛苦有其意義、努力會得到幸福、自己仍有熱愛事物的自由與權利。這時,那句發自內心的「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找回初衷、肯定自身存在的意義。
最後回到標題的內容——為什麼我們要問為什麼?是因為我們還在乎某些事物?因為我們不願意隨波逐流地放棄?還是因為我們想要相信更多的可能性?為什麼我們想要改變?為什麼我們不會停下腳步?為什麼我們要保有希望與夢想?可能是因為我們想要相信,前方未知的路途最終會讓我們找到答案。
※若文中引用的資料有任何侵權之疑慮,收到通知後會盡速移除!
※若內容有錯漏或其他想法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請各位不吝賜教!
延伸閱讀:
對於文中提到的作品內容有興趣、不怕劇透的讀者,可參考以下連結:
1.他畫100頁卻只有4頁能用、退稿無數《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作者魚豊,熬6年出道的故事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2qDR-7XJc&t=1s
2.[達人專欄] 一生必看之作-神秘小鎮大冒險
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072626
3.閱讀推薦~WHAT HAPPENED TO YOU? (英文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