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尊重

含有「互相尊重」共 3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我們越親近一個人,語氣卻越容易失控,禮貌與尊重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親密不是任性的藉口,越熟悉的人,更值得被溫柔以待。學會把愛與體諒融入日常的語氣與行為裡,是維持一段關係最長久的溫柔力量。
當下的香草-avatar-img
7 小時前
非常認同!👍🏻👍🏻👍🏻🥰一切都源自於理所當然👍🏻👍🏻👍🏻🥰 只要看懂生命裡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甚至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被賦予深刻的意義時,人就會珍惜每一秒遇見和經歷的每一個人、事、物!🥰🥰🥰🍀🍀🍀 謝謝夜明真誠的分享和提醒!我們大家都很需要!👍🏻👍🏻👍🏻🥰祝福夜明🥰🥰🥰🍀🍀🍀
看到一句話,如是說⬇️ 阿德勒曾說: 「人生中所有人際關係的矛盾,往往起因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 我們總以為,關心是出於好意, 是希望對方過得更好,是想給出幫助。 但有時,這份「好意」,其實悄悄越過了對方的界線。 尤其當我們在「我是為你好」的名義下介入對方的選擇時,也
Thumbnail
輕煙飄過-avatar-img
2025/06/11
以愛為名的尺度拿捏,是親子師生之間永恆吵不完也不會有答案的課題,不管是對東西方的父母都一樣困難,關心、干涉、放任、尊重與理解包容之間,因著各種種族、文化、地域差異而不同,早年台灣許多教育專家赴歐美留學,看見了北歐愛的教育,引進了台灣之後,造就了現在下一代除了少數菁英外的集體愚昧,跟民主之路在台灣一樣,都是走偏到不知如何說起的渾沌,究其原因或許錯綜複雜,但累積至今的觀察,是這些先進者忽略了不同種族的本質落差,上天造人能讓五大洲民族維持一種巧妙的平衡背後,除了大家看得見的軍事恫嚇與流行時尚文化的潛移默化外,真正的智慧是上天懂得讓每個民族有著不同的優缺點,才能形成一種巧妙的制衡。 連賣餐點的商家,都懂得異國特色美食引進台灣,需要在口味上進行本地食客口味的調整再販售,但引進民主理念與愛的教育的先進者,卻忽略了台灣人與北歐人的種族文化觀念的本質差異,所有的文化潛移默化,都需要考慮種族本質的差異,更需要時間的滋養,才能水到渠成。
雅米-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11
輕煙飄過 學會尊重,適可而止,這樣子也是避免壞了彼此情感,情緒影響到,謝謝美好分享🫶
永遠別忘了,別人無法定義妳是誰? 永遠別忘了,妳才是妳人生的唯一主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x3J9aW6Tc外賣和煙頭堆積桌面四周 睡到分不清時空酒瓶散在身後 房間瀰漫著落敗 wu 敷衍 找頹廢的借口 銀幕在閃爍 窗帘隔斷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5/23
但滋養大地!
心18-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4
宇牛 牛牛會害羞耶!真可愛☺️
好久沒寫文章,一寫就要來寫血流成河的文章。😅 台灣在社群媒體上隨時隨地都在戰男女已經不是新聞。還是以台灣男女居多,今天把戰場擴大,把我最近聽到的一些他國男性觀點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成長的路途上,我們常常會感受到一種無以名狀的距離感。當妳發現身邊的男孩依舊沉浸在遊戲與打鬧之中,而自己卻已開始思考更深層的情感與關係時,這種距離感便更為明顯。妳可能會疑惑,為何自己總覺得比同齡的男孩成熟?為何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似乎沒有人真正理解妳的心思?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庭關係中出現的冷淡行為,尤其是如何面對和理解家人的不同選擇與性格。通過朋友M與妹妹的對話,揭示了在相處中尊重彼此的重要性。從小以來的教育使我們追求社會標準,但每個人的生活選擇都是獨特的,學會包容與理解他人,才能促進和諧的家庭關係。希望讀者能從中反思與家人的相處方式,建立更健康的溝通環境。
Thumbnail
遇上奇妙、難以理解的人,「知道就好」。是我昨天在河堤散步時,兩位陌生大姊提醒我的。聽著走在前方的兩位大姊閒聊。打破我對於談他人事情就是八卦的認知。
Thumbnail
Candy-avatar-img
2024/08/18
看完想吃滷肉飯(誤
也木心-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18
cancan skysky 太令人羨慕了~~~媽媽牌私廚讚!!
這次 Airbnb 住宿經驗讓我了解到,平台的運作方式和房東的行為,都可能超出我的預期。分享我的經驗,希望能讓大家在選擇住宿時多加留意,避免踩雷。
在如今這個忙碌且喧嘩的世界中,擁有一顆安靜的內心和真誠的聆聽能力,往往能讓人脫穎而出,贏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內在的安靜、真誠的聆聽與積極的態度,來樹立自己的影響力與尊嚴
Thumbnail
親子在溝通時,若是大人與孩子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沒有在同一個頻道,恐怕就會演變成雞同鴨講! 呼應我的上一篇文章【先連結情感,不急著處理議題】,今天想接著延續來分享~ 由於最近也在陪伴與協助親子團的家庭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練習如何與孩子正言溝通。 所以當我在閱讀曾端真老師的「克服自卑的勇氣」裡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