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種經驗嗎?走進飲料店,看到櫃台上的「今日推薦」:珍珠奶茶、烏龍奶蓋、抹茶拿鐵。你沒想太多就點了一杯微糖珍奶,直到回家路上才想起,其實今天根本不想喝奶類——你只是沒注意到菜單上還有「仙草甘茶」。
這樣的小事每天都在發生。我們習慣在「已經擺在面前的選項」中做選擇,卻很少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唯一的選擇嗎?」
一、我們太習慣在別人設計的框架裡作答
不只是點飲料。選科系時,你可能在「熱門科系 vs. 出路穩定」之間掙扎;找工作時,總在「高薪但加班」和「輕鬆但低薪」之間糾結。這些選項常常不是你自己設計的,而是來自父母期待、社會價值觀、朋友建議,甚至是網路搜尋的前五名結果。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選項之外還有別的可能?比如:不是只有讀大學才有未來,不是只有升遷才叫成功,也不是只有結婚才算幸福。
我們以為自己在「做選擇」,其實很多時候只是在「限定選單」裡按部就班地填答。
二、看不見的選項,不代表不存在
我曾認識一個女生,大學畢業後進入大公司,穩定工作、固定加薪,人生看似順遂,但她總覺得少了什麼。
後來她辭職學插畫,花兩年時間從零開始,現在是自由接案的繪本創作者。她說:「最難的不是學畫畫,而是讓自己相信——除了穩定工作,還有其他選擇。」
她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拒絕一份「不屬於她的標準答案」。
你看不到的,不代表它不存在;你沒選擇的,不代表它不可能。我們只是太習慣別人給什麼就接受什麼。
三、不敢創造選項,是因為怕錯也怕慢
從小到大,我們被訓練得很好:考試要答對、面試要有標準答案、選擇要快狠準。於是我們開始害怕那些「沒有明確回報」的選擇,害怕走沒人走過的路。
但人生不是考試,不會每題都給你標準選項,也沒人會發標準答案。
真正讓你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的,不是「選對」,而是「選出新的可能」。別人的選項走不通,只代表不適合他們,不代表你不能嘗試。
走得慢沒關係,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為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多花一點時間找路,而不是被「急著交卷」的焦慮催著走。
四、練習打破預設選單
舉個小例子:朋友約你週末夜唱,你不想去但也不想拒絕,陷入兩難:「去,很勉強;不去,怕失禮。」
但這不是非A即B的題目。你可以說:「那天我比較累,不然我們約白天去走走?或晚上一起吃飯?」
你不是在拒絕對方的好意,而是創造一個對你來說更自在的相處方式。這就是「第三選項」的思維。
有時候,人生的轉彎不是靠別人給你新路,而是靠你自己問:「除了這兩個選項,還有別的可能嗎?」
你可以從小處練習:
- 不只是跳槽或忍耐,也許可以主動談條件
- 不只是辭職或繼續,也許可以兼職試水溫
- 不只是順從或衝突,也許可以換種表達方式
選項不只能被接受,也可以被創造。
開始問出那個關鍵問題
我們活在講求效率、要求快速反應的時代,太容易被「A還是B?」的框架綁住。但真正的自由,從你願意問出這句話開始:
「除了眼前這些,我還可以怎麼選?」
別再把人生當填選題,試著練習當一個能「自己出題」的人。也許那題不容易寫,也沒人能幫你批改,但那會是真正屬於你的人生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