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現象。所謂「暖機」,就像老式汽車需要預熱,或音樂家在演出前要先調音、拉奏一樣,對某些人來說,進入工作狀態不是一個開關,而是一個過程。
以下從多個層面來解析這種「長時間暖機」現象,並說明其意義與應對之道。
一、心理層面:心流的門檻較高
有些人天生對於切換狀態比較敏感,像是「正在休息 → 馬上高效產出」,對他們來說太過劇烈。他們需要透過儀式感、環境適應、心理預備等,慢慢調整頻率才能進入心流(flow)。這類人通常有以下特質:
- 對干擾很敏感(環境雜音、情緒壓力會大幅影響表現)
- 對工作品質有要求,不願意「亂做一下」
- 容易在工作中達到專注高峰,但需要時間「進場」
這並不是懶惰,而是進入專注狀態需要更多「起跑助跑」。
二、生理層面:神經啟動與荷爾蒙節奏
人的生理節奏千差萬別,有些人天生是慢熱型,大腦的清醒程度、腎上腺素分泌、皮質醇高峰都來得比較晚。他們的「黃金工作期」往往不是一大早,而是中午或傍晚之後。
這與:
- 作息習慣(夜貓型 vs 早起型)
- 飲食狀態(血糖穩定性)
- 壓力荷爾蒙的反應(有些人早上會感到焦慮難以集中)
有明顯關聯,這不是偷懶,而是個體差異。
三、文化層面:效率迷思與標準化偏誤
現代社會高度重視「立刻有效」,讓「暖機時間」看起來像是低效能,但事實並非如此。
像設計師、作家、工程師、研究員……很多創造型職業本身就是非線性、需要大量準備與沈澱,不是每一分鐘都看得到產出。
而在過於「以打卡為效率依據」的文化中,這樣的人就容易被誤解成懶散,實際上他們只是需要進入自己的節奏。
四、應對之道:理解差異,優化節奏
對個人來說:
- 觀察自己進入狀態的觸發點(音樂、環境、熱飲、關閉社群通知)
- 把暖機當作預備工序(例:整理桌面、列出今天重點、讀幾頁書)
- 如果可能,設計每日排程,將高產期排在自己最醒的時段
對團隊或管理者來說:
- 結果導向而非過程監控,給予彈性和信任
- 接納每個人有不同的工作週期,有些人「晚發力但持久力強」
- 暖機期可讓他們產出更精準、更深入的成果
小結:暖機,不是弱點,而是節奏
如果一台車需要熱車五分鐘才能以完美馬力運作,那麼,這五分鐘就是「性能準備」的一部分。
人亦如此。暖機時間是為了進入真正的發揮狀態而存在的緩衝區。學會接納、調整、優化這段時間,是自我掌握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