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不只是要看,還要「憑感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用眼睛篩選,用感覺做決定

 

🌾我告訴他:「我看房憑感覺」,他愣住了

 

前陣子和一位老朋友吃飯,他突然問我一句:「你常看房,看房到底要看什麼?」

 

我說:「其實我很多時候是『憑感覺』耶。」

 

他一聽,語氣帶點質疑:「『憑感覺』?你是認真的嗎?」

 

我點頭說:「當然是認真的。你如果問的是該怎麼看房,現在網路上一堆專家在教怎麼看格局、屋況,甚至連看房清單都幫你準備好了,超專業、超詳細,比我講的還完整啦。但說真的,那些是『怎麼看』的理性步驟,而我覺得還少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感覺』。」他聽了,臉色微微一沉,眉頭也皺了起來,語氣變得悶悶的,似乎對我這種「感覺派」的說法不太認同。

 

我笑笑看著他說:你以為我在開玩笑嗎?我是說真的,買房子不只是要『看』,更重要的是要『憑感覺』,聽起來好像很抽象,其實就是你走進房子的那一刻,還有在裡面待大約十幾分鐘左右的這段時間,所感受到的所有感覺、細節,以及你心裡的反應。」

 

他好奇地問:「感覺、細節、心裡的反應?是指什麼?」

 

我回答:「那是最直接、最個人化、也最難被取代的部分。比如說,你一走進這個空間,有沒有覺得舒服?光線是不是自然柔和?動線順不順?空氣流不流通?這些感受,也許不是用肉眼第一時間就能判斷出來,但你的身體會誠實地反應出來。而且,有時你還會突然冒出一句:『欸?這東西怎麼會放在這裡?這樣合理嗎?』這些直覺性的反應,往往才是最真實的警訊。它們指出了你可能還說不出口的不對勁。」

 

朋友邊點頭邊「嗯嗯嗯嗯」,我繼續說:「你想想看啊,這是你每天要生活的地方,要休息、要陪伴家人。如果空間讓你待得不舒服,那就算房子再漂亮、再便宜,都不會讓你快樂。」

 

他說:「所以你意思是,買房子不只是買一個空間,而是買一個讓自己感覺自在的『家』?」

 

我笑著說:「沒錯!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就不看硬條件啦,像結構安不安全、周邊環境好不好、交通方不方便,這些基本盤一定要評估,這些網路上的專家會教你怎麼查怎麼看,有空你真的可以搜尋看看。但在真正做決定前,除了理性篩選風險,更重要的是感性的認同。」

 

我說:「簡單問自己幾個問題就好:我在這裡會開心嗎?我會想回家嗎?我有辦法在這環境待很久嗎?腦海裡有沒有浮現以後住在這裡的畫面?

 

他靜靜想了一下,然後點點頭說:「這種『感覺』真的很重要,雖然聽起來很主觀,但又不能不理它,你能不能再多說一點,所謂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先前在「看房一定要睜大眼睛看」系列篇章中,分享過可利用「看房就是腳勤」、「由遠而近,由外而內」以及「環境比屋內更重要,公領域比私領域更重要」等方法來評估周邊環境、建築外觀以及公共空間,這些地方雖然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相較於家中私人空間,停留時間終究有限,對感覺與細節的要求也不如室內來得強烈,因此只要睜大眼睛、用心觀察,其實就能掌握大致的狀況。)

尚未看過看房一定要睜大眼睛看(上)(中)(下),或是印象已模糊,可點擊連結前往。

 

🌾別讓「好感」掩蓋了「風險」,心動可以,但原則必須在場

 

我說:「所謂的『感覺』,其實就是你身體和情緒的回應,是你長年生活經驗累積下來,對空間的直覺判斷。它不是玄學,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幻想,而是一種你對『住』這件事的誠實反應。」

 

我頓了一下,接著說:「而且『感覺』本來就主觀啊!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什麼樣的空間會讓你放鬆,什麼樣的氛圍會讓你排斥。有些人喜歡開闊通透,有些人反而喜歡窩在小空間裡覺得安心;有些人聽到樓上小孩跑跳會覺得吵,有些人卻覺得這才有生活感。這些差異,不是靠查資料或別人教你怎麼看房就能解決的,真的要自己『親自感受』才知道。」

 

我隨後提醒他:「不過,感覺雖然重要,但也不能只靠感覺,也要有基本原則當底線。有時候當下的氣氛、光線、擺設,會讓人覺得這房子不錯,可是回家一想又覺得哪裡怪怪的。為了避免做出一時的衝動決定,我覺得在聊『憑感覺』之前,還是應該先建立一些觀念和原則,因為只有當你的思考是穩定、有邏輯的,『感覺』才能成為一種補強,而不是誤導及變成『瞎衝動』。」

 

接著我就和他分享幾個自己覺得很重要的觀念與原則:

 

「合法合規、安全第一」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線。再怎麼喜歡、再怎麼有感覺,都不能拿資產價值與居住安全開玩笑。違建再便宜、景觀再好,一出事就是全盤皆輸。

 

「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

買房前,務必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不要做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決定。帝寶再好,買不起就不是你的菜。千萬別為了面子、或者幻想未來一定會大漲,就衝動買下一間會讓自己每個月喘不過氣的房子。

拜託,不要騙自己,能不能負擔,真的不是靠「感覺」判斷的。這不是「想不想要」的問題,而是「撐不撐得下去」的現實。

 

「用好腳力換好房子,是找到理想好宅的不二法門!」

「看房就是腳勤」,找到理想好宅沒有捷徑,就是靠親自多看、多比較。真正懂得看房的人,都是用雙腳走出來的。每一間房子都是經驗值的累積,資料再多也不如親自走一遭。

 

「適合自己的好房子,是靠不斷比較出來的」

多看不同產品,多做交叉比較,看高樓、低樓、頂樓加蓋;看新房、看老屋;看各種格局與配置。久而久之,你會愈來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也更快做出判斷與選擇

 

「問清楚自己:我買這間房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是買來整理裝潢後賣出?還是收租幾年後轉賣?或是自住幾年後換房?又或者是長期置產、穩定收租?如果是自住,是預計長期持有,還是階段性過渡?這個「目的」會影響你之後的選擇、評估標準,甚至價格容忍度。

 

「什麼是你最在意的?」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很多人一開始都信誓旦旦地說「我喜歡怎樣的房子」,但最後買下的,往往跟當初想的差很多。

每個人對「好房子」的定義都不同。有人重視生活環境,有人重視通勤方便,有人則是講究室內空間感或景觀視野。是永久棟距?還是窗外綠蔭?甚至某種特殊景觀?這些條件沒有對錯,重點是搞清楚自己的優先順序,買的過程才不會迷失方向。

 

「無論是不是自住,都要考慮未來的轉手性與流通性」

很多人以為自住就不用管好不好賣,這是常見的誤解。現實是,人生充滿變數,可能會因為換工作、家庭變動、資金需求等各種原因需要轉手房子。如果當初選的房子市場接受度低、流通性差,就容易陷入賣不掉、賣不好、甚至被迫賠售的窘境。

如果你的購屋目的是資產保值或未來增值,那麼「轉手性」就更加關鍵。只要這間房子未來還有買家願意接手,具備一定市場流動性,房價自然比較抗跌,甚至不需炒作,也能穩定上漲。

此外,還有一個實戰重點:你買的這個產品,是不是當地的主力產品?是不是市場上相對好賣的「標準品」?(每個區域的熱銷類型都不一樣,有的是兩房、有的是三房,有的偏好整層住宅,有的則鍾愛小坪數套房。)搞懂這一點,不只能幫助你未來轉手更順利,也能讓你更貼近市場主流,不容易買到冷門難出的物件。

 

「要思考:一樣的預算,是要拿去買條件好一點的房子,還是拿來做裝潢?」

我會說:當然是選條件好一點的房子!因為裝潢的錢,是花出去就回不來的。

比方說,1000 萬買一間房,再花 100 萬裝潢,未來你要賣,很難賣到 1100 萬。但如果一開始就拿 1100 萬去買條件更好的房子,不用特別花錢裝潢,這種房子反而比較有機會賣超過 1100 萬。

簡單說:裝潢是「消費」,不是「投資」。能讓房子增值的,是條件,不是沙發牆做多美。

而且同樣的預算也會影響你挑房方向:

如果買的是新房子,狀況本來就不錯,裝潢不用花太多,那你可以把更多預算放在挑一間條件更好的房子。

如果買的是舊房子,光是裝潢就可能要花一大筆,那房價本身就得挑便宜一點的,不然預算根本不夠。

總之,錢要花在刀口上。不要把太多預算丟在那種自己看了爽、但未來賣房卻沒人會多付錢的地方。

 

「不要自以為是,標新立異。」

房子不是藝術創作,不是愈獨特愈好。太過於特殊、太過與眾不同的產品,在市場上往往反而比較難轉手。買房要考慮的不是你一個人的眼光,而是將來多數人是否也會接受這個產品。

 

「緣深,不怕緣來遲。」

請相信「厝緣」。不只是人會挑房子,房子也會挑人。

不要因為一直沒挑到理想房子而氣餒,更不要最後為了湊合而將就。有時候,晚一點才遇見,也許剛剛好。

 

他聽完我這番話,沉思了一下,然後緩緩開口:「這樣聽起來,我以前真的從來沒想這麼多耶,可能是因為我看房次數很少吧,也沒有太認真去面對這件事,總以為買房就是選一間自己看得順眼的、不討厭的,感覺對了,好像就可以了。但你剛剛提到那些:合法性、安全性、轉手性,還有先弄清楚自己的購屋目的等,這些我一樣都沒想過,更別說什麼深度比較、腳勤看房了。」

 

他頓了頓,有點自嘲地笑了一下:「老實說,我其實大多時間都只是滑591,看到漂亮的裝潢、大陽台、採光好,就會想像住在裡面是什麼感覺,但現在聽你這麼一說,我才發現那些『想像』好像都只是我一廂情願,根本沒有建立在任何現實或邏輯上。」

 

他看著我,語氣開始認真起來:「也許我真的該先把這些觀念及原則搞明白,再去談什麼感覺不感覺,不然就算感覺對了,萬一踩雷、買錯了,哭都來不及。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有觀念、有原則,最後下不下手,還是看那個『感覺』順不順。所以,該輪到你來講講你說的那個『買房子,不只是要看,還要憑感覺』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吧?」

 

🌾買房子不能只用眼睛,還要「身體說可以」

 

我笑了一下,說:「買房子,不只是要看,還要憑感覺。白話一點說就是:買房子不能只是眼睛滿意,還要『身體說可以』。」

 

「身體說可以?」他問。

 

我點點頭:「我要說的『感覺』,不是你以為的那種『看到陽台好大、採光好棒,就幻想自己坐在那邊喝咖啡』的感覺,而是你走進那間房子,用整個人去感受那個空間,那是一種全身的反應。」

 

他皺眉:「整個人?」

 

「對,聽起來好像有點玄,但其實很實際。」我笑說:「你有沒有進過某些房子,明明坪數、格局、裝潢都OK,但就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好像哪邊卡卡的、待起來不自在,說不上來為什麼就是不舒服?」

(科學研究早已證明,人對空間的舒適度有潛意識的反應,例如光線不足會讓人情緒低落、通風不良讓人無形中煩躁。所以,「你覺得哪裡怪怪的」常常不是沒來由的錯覺,而是身體與心理發出的真實警訊。)

 

他想了想,點點頭:「好像有欸,之前去看過一間老公寓,條件明明都很合,但我就是不想再踏進去第二次,很不對勁。」

 

我說:「那就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這裡不適合你。房子不是拿來看的,是拿來住的。條件再好、價格再甜,如果住起來讓你不自在、不安心,那就不會是你的家。」

 

他慢慢明白了:「所以你意思是房子除了要合邏輯,也要合身體的感覺?」

 

「沒錯!」我點頭回應:「我自己在看房子時,一定會在屋內多待一會兒,看看光線怎麼進來、通風好不好,有沒有噪音干擾等,甚至會找個角落靜靜坐一下,去感受這個空間的氣場,是不是讓人覺得舒服、安心?能不能自然放鬆下來?還是有種說不上來的不對勁?雖然有時銷售人員會覺得我很奇怪,誰管他咧!畢竟這可是要花大筆錢的事耶!」

 

他驚訝地說:「哇,這跟我滑591時幻想自己住在裡面完全不一樣欸!」

 

我笑:「幻想當然可以,但不能只靠幻想。買房是大事,你未來每天都要在那個空間醒來、發呆、吃飯、洗澡、工作,甚至失落或生病。那個空間會包容你所有的樣子,它不能只是『看起來不錯』,而是『住起來對味』。不只『合眼緣』,還要『合身體』。

 

「空氣流不流通?光線是柔和還是刺眼?坐下來之後,會不會覺得哪裡壓迫、哪邊陰陰的?房子裡是不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濕氣或霉味?走動起來,動線順不順?樓層的聲音會不會讓人不安?鄰居的氣場,是不是讓人想避開?這些都是眼睛看不到,但身體能感覺到的線索。」

 

我說:「所以,看房除了理性分析,更要給自己時間與空間,用感官去『驗收』這間房子。也許有人覺得這聽起來玄,但其實一點也不稀奇,你挑衣服、挑沙發、挑車子的時候,不也會坐坐看、摸摸看、試試看嗎?那為什麼挑一個要住十年、二十年的房子,卻不願意花時間去感受?」

 

「另外,如果你有小寶寶或小狗,也建議你可以帶他們一起去看房。你會發現,有些房子你覺得還不錯,但小孩一進去就大哭、小狗不安地繞來繞去;有些房子反而是他們一進門就開心地跑來跑去,笑得好開心、尾巴搖個不停。這時不用懷疑,那就是身體最誠實的反應,他們的直覺比大人還敏銳。房子要住得長久,不只你要喜歡,連家裡最敏感的成員也要自在。如果他們都能安心地玩耍、舒服地待著,那大概就對了;反之,若一進門就吵鬧、坐立難安,那就換下一間吧,別勉強。」

 

他點頭,但我接著提醒他:「在實際去現場看屋之前,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一定要先跟銷售人員(不管是代銷還是仲介)索取平面圖。因為『格局』不只是住起來舒不舒服,更有可能影響將來的轉手性。如果光看格局就覺得不妥、不順、不合理,就不用浪費時間跑去現場。多數人還是偏好方正、動線清楚的格局,空間好規劃,也比較容易吸引買家。網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奇葩格局的平面圖,當下看起來很特別,但當你要賣房時,那些設計就只能靠運氣找『有緣人』了。」

 

我接著說:「當你確定想看某間房子,記得先留意那些『看了也改不了』的部分,像是樓層、樓高、視野、採光、通風、外部噪音、周邊環境與鄰居素質。這些,裝潢再漂亮也無法彌補。」

 

「舉例來說,低樓層的房子容易被其他建築物擋住視野,久了會讓人感到壓迫;樓高不足的房子,無論裝潢多華麗、貼多少玻璃,也改變不了空間高度的限制;通風不良的建築,住起來悶熱、潮濕,也容易發霉;靠近馬路或工業區的房子,即使加裝再多隔音設備,噪音還是會在;至於鄰居,如果每天都很吵、或是有強烈負能量,會直接影響你住的心情,這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所以,當你看房子時,務必要留意這些細節,像是『欸?這個東西怎麼會放在這裡?這樣合理嗎?』這種直覺反應很重要,往往能指出你無法立刻說出口的不對勁。」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點點頭說:「我懂了,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總是覺得差那麼一點的原因。原來是我只用眼睛在看,卻沒讓自己真的走進去、停下來,好好去感受。」

 

他笑了一下:「看來,我下次看房,要多留一點時間,多用一點心,也多聽聽自己的身體怎麼說。」

 

我拍拍他的肩說:「所以,買房子真的不是『看到價格合理』或『朋友說不錯』就能決定的事,而是要靠你的眼睛去看、用腳去走,更要用心去感受。理性是基本盤,幫你避開地雷、排除風險;感覺是加分題,帶你找到真正想住的房子與那份歸屬感,理性與感覺兩者缺一不可。你要的,不只是房子,而是一個讓你可以安心呼吸、安心生活的空間。」

 

他點點頭,說:「我以前總覺得買房很難,是因為資訊太多、選項太多,搞得自己愈看愈亂。但你這樣一講,我反而覺得可以從『感覺』開始,慢慢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判斷邏輯。」

 

我微笑著說:「沒錯,你不用一開始就很厲害,也不需要每一點都懂。重要的是先開始看,開始走出去,讓自己進入市場。多看幾間房,才能累積出判斷的基礎和節奏感。那些網路資訊、房價數據、他人的經驗都只是參考,真正的關鍵,是你站在現場的那一刻,眼睛看到什麼,身體感受到什麼,心裡又想了什麼。」

 

我停了一下,笑著補充:「看房不是為了衝動下訂,而是為了感受市場的樣貌,去比較不同產品、區域與價格帶的差異。紙上談兵沒用,真的走進現場、用身體去體會,才知道房子到底值不值得。」

 

我接著說:「買房子不是數學題,也不是風水老師才有答案的選擇題,而是一種你與空間之間的連結。看房子其實就像在找另一半,不只是條件對,更要『感覺對』。那些你在陽台望出去時的寧靜感、走進浴室時的舒適度、孩子和寵物自然放鬆的模樣,都是身體最誠實的回應。當你的直覺告訴你『可以住在這裡』,而理性也沒有發現什麼問題,那麼,就是時候可以安心出手了。」

 

他若有所思,我補了一句:「另外還有一個重點,現場的氛圍和銷售人員(不論是代銷還是仲介)的態度,也能透露出市場的熱度和你的議價空間。有些代銷或仲介一副趾高氣昂、懶得理你;有些則是熱情過頭、講話講到嘴巴都快貼上來了,甚至低聲下氣地拜託你買,這些都是重要訊號。」

 

他笑了:「所以,人的態度及臉色,其實是在透露市場溫度?」

 

我點點頭:「沒錯!態度就是線索。還有啊,如果你看到現場有什麼奇怪現象:像是漏夜排隊、登記抽籤、封盤不賣、鎖戶惜售、買房還要『配貨』、整批帶看,甚至有人現場喊價競標……這通常意味著市場過熱、賣方掌握主導權,幾乎沒什麼議價空間。」

 

他驚訝地問:「哇,那如果現場冷冷清清的呢?」

 

我說:「那反而是你可以好好談的時候!銷售人員開始願意多講、願意讓利,你的選擇空間也比較大。只要你前面看得夠多,心裡有底,一遇到好物件,自然就會有感覺、知道該不該出手。」

 

他點頭:「原來看房不只是看房子,還要觀察人,感受氣氛,用身體去體會整體的狀態。」

 

我拍拍他肩膀笑著說:「說得太對了!買房的最佳時機,不只是價格合理而已,更是當你眼睛看懂了、耳朵聽清楚了、身體有反應了、心裡也踏實了。那一刻,就是你可以出手的時候。記住,感覺不只來自房子本身,更來自市場的氣氛、現場的互動,還有你自己的狀態。當理性和直覺一起說:『可以了』,那就是最好的時候。

 

最後,我笑著說:「買房是為了過生活,不是為了解題。眼睛看的是現實,心裡感受的是未來。願你找到的,不只是四面牆和一扇門,而是一個你回去就能安心落腳的『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6/01
了解此篇說的「感覺」,買房要住很久,真的需要「喜歡上了」的感覺,住了心情好。
大禾邸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1
李英華 謝謝你細膩的回應~你說得太好了,「喜歡上了」的感覺,真的就是決定的關鍵! 畢竟房子不是短暫使用品,而是每天相處的空間。光是住得順眼還不夠,還要住得順心,這種感覺騙不了人,也取代不了。 也許理性是篩選的起點,但真正能讓人下定決心、長久安心的,往往就是那份「心動」與「舒服」的感覺。 再次感謝你分享這麼有共鳴的一句話~讓人看了都覺得溫暖!
林漢清-avatar-img
2025/06/01
嗨,晨安!同意您的說法~憑感覺。購小物仔細的分辨至決大事嗎?~個人五分鐘內就決定了!如購車買房均如是,嗯!結果是令己滿意的。這說來也奇,緣到水自渠成!
大禾邸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1
林漢清 嗨~感謝你的留言與分享! 能在五分鐘內果斷決定,還讓自己多年後依然滿意,這就是「感覺對了」的最佳證明吧! 你說的「緣到水自渠成」,和我文中提到的「緣深不怕緣來遲」真的可以相呼應。當時機成熟、心裡踏實了,哪怕只是一瞬間,也會讓人願意邁出那重要的一步。或許,買房不只是條件的比對,更是一場與自己心意對話的過程吧! 再次謝謝你溫暖的回應~😊
Wendy-avatar-img
7 天前
推~拋開頭腦,身體和心裡的感覺是最準的👍
大禾邸家-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Wendy 感謝你的支持! 真的,買房子這種大事,除了理性分析,往往身體和心裡的反應才是那個最直接、最真實的指引。 理性是讓我們避開風險,但「感覺」才帶我們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很開心看到你也有同樣的體會!
Sylvia-avatar-img
2025/06/25
很微妙~但又理解~ 歡迎又回來方格子發文啦!又有好文可以追蹤囉!
大禾邸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5
Sylvia 謝謝你的留言! 你是室內設計師,一定特別懂得憑感覺看房子的微妙之處,想必也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分享。 很開心回到方格子繼續跟大家分享,未來也請多多支持與鼓勵喔! 期待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創造善業-avatar-img
2025/06/21
感恩您撰寫這篇買房的重要觀念! 「感覺」真的很重要!
大禾邸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1
創造善業 謝謝你真誠的留言,也謝謝你讀進了這篇想說的重點🌟 你也有過「憑感覺」選對房子,或「感覺怪怪」而避開地雷的經驗嗎? 有機會歡迎分享~我們可以一起交流!
avatar-img
大禾邸家
182會員
62內容數
「大禾」以「生活的樞紐及搭橋者」為使命, 分享房地產資訊、見解, 及多元的生活訊息、知識, 打造大禾(住好)、租禾(租好)、呷禾(吃好)等系列, 滿足每個人對品質生活的不懈追求。 更致力於「共好」的實踐, 讓來過「大禾」的每個人心安心定, 享受大好品質生活。 「大好在這,在這住好!」
大禾邸家的其他內容
2024/12/18
在看房子時,除了房子本身的設施,公領域的設計和管理同樣至關重要。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從外部環境到公領域進行觀察的重要性,強調「實用性」勝於「華麗」的原則,以及「價值比價格更重要」。同時,提供了看房時需要特別注意的要素和建議,幫助買家在繁雜的房市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2024/12/18
在看房子時,除了房子本身的設施,公領域的設計和管理同樣至關重要。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從外部環境到公領域進行觀察的重要性,強調「實用性」勝於「華麗」的原則,以及「價值比價格更重要」。同時,提供了看房時需要特別注意的要素和建議,幫助買家在繁雜的房市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2024/12/04
本文探討在看房過程中,除了室內設備,如何重視外部環境和建築外牆的相關因素。透過實地觀察,從房子的外觀、材料類型,到周邊環境,對於潛在滲漏問題、採光與通風的影響都有深遠的意義。此外,文章還提及風水的要素對居住品質的潛在影響,以幫助讀者在選擇理想住宅時避開風險。
Thumbnail
2024/12/04
本文探討在看房過程中,除了室內設備,如何重視外部環境和建築外牆的相關因素。透過實地觀察,從房子的外觀、材料類型,到周邊環境,對於潛在滲漏問題、採光與通風的影響都有深遠的意義。此外,文章還提及風水的要素對居住品質的潛在影響,以幫助讀者在選擇理想住宅時避開風險。
Thumbnail
2024/11/20
買房不是隨便的選擇,需深入瞭解房產的保值性及增值潛力。考慮未來轉手的方便性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才能選擇理想的房子。此外,透過仔細的觀察與實地勘查,確保在購房過程中不僅依賴銷售人員的話語,而是結合自身的研究與判斷,才是明智的選擇。本文中將分享一些看房的訣竅,幫助讀者更有效地評估房產。
Thumbnail
2024/11/20
買房不是隨便的選擇,需深入瞭解房產的保值性及增值潛力。考慮未來轉手的方便性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才能選擇理想的房子。此外,透過仔細的觀察與實地勘查,確保在購房過程中不僅依賴銷售人員的話語,而是結合自身的研究與判斷,才是明智的選擇。本文中將分享一些看房的訣竅,幫助讀者更有效地評估房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人第一間買的房子 通常都是最有價值,因為會隨著通膨成長 也不會因為任何短期災難去賣房子 除非是其他投資失利最後才選擇賣房子 開始有了錢,買第二間房子開始 最多人賠錢或是瞎忙 因為第二間開始就叫"投資"不是自住 開始去注意周遭建設,任何能影響房價的資訊 最後就是看報紙跟看新聞或聽消息去投
Thumbnail
人第一間買的房子 通常都是最有價值,因為會隨著通膨成長 也不會因為任何短期災難去賣房子 除非是其他投資失利最後才選擇賣房子 開始有了錢,買第二間房子開始 最多人賠錢或是瞎忙 因為第二間開始就叫"投資"不是自住 開始去注意周遭建設,任何能影響房價的資訊 最後就是看報紙跟看新聞或聽消息去投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買房三年半後,所打破的一些買房迷思,並根據家庭需求提出了對房屋挑選的看法。包括地點的重要性、結構的影響、設計的實用性、廁所需求、採光的影響、陽臺的實際需求和牆壁油漆裂紋問題。這篇文章以作者的個人經驗為例,提供了實用的買房建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買房三年半後,所打破的一些買房迷思,並根據家庭需求提出了對房屋挑選的看法。包括地點的重要性、結構的影響、設計的實用性、廁所需求、採光的影響、陽臺的實際需求和牆壁油漆裂紋問題。這篇文章以作者的個人經驗為例,提供了實用的買房建議。
Thumbnail
如果你是未來規劃要買房的人,相信一定都會要查詢房屋或土地的實價登錄,現在網路上各大網站都會有相關的成交資料可供查詢,但你知道成交行情是如何計算的嗎?又要怎麼看實價登錄的資訊呢?本文就也來簡單做一個說明與介紹,並告訴你目前2.0修改了哪些重點的喔!
Thumbnail
如果你是未來規劃要買房的人,相信一定都會要查詢房屋或土地的實價登錄,現在網路上各大網站都會有相關的成交資料可供查詢,但你知道成交行情是如何計算的嗎?又要怎麼看實價登錄的資訊呢?本文就也來簡單做一個說明與介紹,並告訴你目前2.0修改了哪些重點的喔!
Thumbnail
文章裡講述現今房價居高不下之外,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說還需要思考個性合不合拍的問題。內容將透過分享自己在工作看到的面向,帶出三觀和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有個人觀點的內容文章,分享很多實際的好的可供參考。
Thumbnail
文章裡講述現今房價居高不下之外,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說還需要思考個性合不合拍的問題。內容將透過分享自己在工作看到的面向,帶出三觀和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有個人觀點的內容文章,分享很多實際的好的可供參考。
Thumbnail
辛苦努力工作,許多人為了就是一圓心中那個最符合自己「家」的嚮往。 在房價居高不下的年代,大多的房子想要入手,需要一定的門檻,並還有許多複雜的貸款流程要進行;這時,付款相對輕鬆的「預售屋」,就成為了許多人的購屋首選。 預售屋本身具有付款方式輕鬆、可依照自己想要的格局彈性客變,並且又是全新一手屋。
Thumbnail
辛苦努力工作,許多人為了就是一圓心中那個最符合自己「家」的嚮往。 在房價居高不下的年代,大多的房子想要入手,需要一定的門檻,並還有許多複雜的貸款流程要進行;這時,付款相對輕鬆的「預售屋」,就成為了許多人的購屋首選。 預售屋本身具有付款方式輕鬆、可依照自己想要的格局彈性客變,並且又是全新一手屋。
Thumbnail
看著身旁朋友們一一走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結婚與買房,為他們感到高興是真的,不免感到有點壓力也是真的。
Thumbnail
看著身旁朋友們一一走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結婚與買房,為他們感到高興是真的,不免感到有點壓力也是真的。
Thumbnail
你是預計今年有規劃要買房的購屋族嗎?面對買房一事,你有做好相關的規劃了嗎?你瞭解房價該如何評比,實價登錄又要怎麼看嗎?推薦你在購屋前,不妨也可以先瞭解詳細實價登錄該如何做查詢,並且找到你心目中的理想房屋喔!
Thumbnail
你是預計今年有規劃要買房的購屋族嗎?面對買房一事,你有做好相關的規劃了嗎?你瞭解房價該如何評比,實價登錄又要怎麼看嗎?推薦你在購屋前,不妨也可以先瞭解詳細實價登錄該如何做查詢,並且找到你心目中的理想房屋喔!
Thumbnail
買房取捨:買一個自己付得起又看得上的房子
Thumbnail
買房取捨:買一個自己付得起又看得上的房子
Thumbnail
你知道房地產其實不是最好的投資嗎?
Thumbnail
你知道房地產其實不是最好的投資嗎?
Thumbnail
每個人都做不出認知範圍以外的決策,自住買房這件事,如果認知不夠清楚,我想應該也無法下定決心去買一樣這麼貴的東西,而且還要背負看起來數字很龐大的貸款。 因此做出這個決策前,必須先要清楚認知到「自住必須買房」這件事,才有辦法往下一步進行,如果打從心裡不認同這個論點,那也不需要看這篇了。這篇會先從買房決策
Thumbnail
每個人都做不出認知範圍以外的決策,自住買房這件事,如果認知不夠清楚,我想應該也無法下定決心去買一樣這麼貴的東西,而且還要背負看起來數字很龐大的貸款。 因此做出這個決策前,必須先要清楚認知到「自住必須買房」這件事,才有辦法往下一步進行,如果打從心裡不認同這個論點,那也不需要看這篇了。這篇會先從買房決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