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特別悶熱。
即便教室裡冷氣開著,可能因為空間半開放,熱氣還是一陣陣地湧進來,帶著一種不肯散去的黏膩。老師站在前面,介紹著這堂課即將入皂的藥材。
本來就很容易分心的我,那天又被熱風一掃,臉開始微微發癢、泛紅,心思早已飄到臉頰上—「嘖…是不是又要過敏了?」
這時老師一邊拿起片藥材,一邊說:「這是大黃,一般內服可以解便秘,但外用的話—清熱止癢、皮膚泛紅、濕熱性癢有舒緩效果,對於熱症特別有幫助。」
我邊抓著臉,邊在心裡冒出個念頭:那我的熱過敏呢?大黃,可以救我嗎?
不知道那是不是某種和藥材的默契。 就在老師說出「止癢清熱」的那一刻,我的身體似乎真的有安靜下來。 也許不是立刻不癢了,但腦袋裡突然有個聲音說:「妳可以不用再忍了,可以做點什麼來照顧自己了。」
那之後,我開始認真記住這味藥—土大黃。 不是因為它有多神奇,而是因為它在我身體還沒學會表達之前,就已經開始回應我了。

🌿藥材筆記|土大黃
別名:羊蹄、山大黃
科屬 / 來源:蓼科植物,使用根部入藥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大腸經
藥材印象:像一位不怎麼討喜但非常有效率的老中醫,苦口直言,但句句都打在重點上
氣味印象:苦、土、微煙感/不親人但很真實
觸感印象:乾韌、有筋骨、像歷練過的皮革
外用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特別適合熱症型皮膚問題(紅腫、濕熱、過敏等)
第一次與土大黃的觸感與氣味紀錄
摸到那片曬乾的土大黃藥材時,指尖傳來一種粗韌中帶點纖維感的質地。
不是輕柔好握的花草類,也不是粉粉易碎的根茎,而是那種—你知道它曾經扎根泥土,有經歷過風霜的厚實。拿起它聞了一下,氣味並不討喜。
有點土、有點乾、有點像老式中藥鋪裡那種混著苦味與燻香的氣息。
不像薰衣草那樣會讓人瞬間放鬆,也不是艾草那種熟悉的溫暖,而是那種你會皺眉、但又忍不住想再多聞一下的味道。好像大黃在跟我說:「我不好聞,但我有效。」(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療癒不一定要柔軟,也可以是這樣直接又苦口的。
✏️土大黃入皂的前製筆記
在準備入皂的時候有點猶豫:到底是要用藥材粉直接入皂?還是先油泡會比較溫和?上了課、查了資料、也問了幾位前輩後,決定採用「油泡法」,讓土大黃的成分先慢慢釋放在油脂裡,再進行冷製。這樣的方式比較溫和,也能減少藥材粉在皂中沉澱過重的狀況。
前製方式:
.乾燥的土大黃片,剪小塊後放入玻璃罐中,加入油品覆蓋,低溫慢泡
.或用陽光曬法,但要注意不要讓油質變質
注意事項:
1. 避免藥材含水分:浸泡前務必使用完全乾燥的藥材,否則會影響皂的保存與穩定性
2. 油泡不宜高溫過久:建議低溫或常溫萃取,高溫可能破壞有效成分,也會讓油質變味
3. 藥粉若直接加入,要注意粉末是否會沉澱或刺激皮膚。
💛脈輪與能量連結|當苦味走進太陽神經叢
土大黃給我的能量感,不是那種飄飄然的療癒系,而是像—打開悶太久的氣孔。
如果要對應脈輪,我會直覺地放在太陽神經叢(第三脈輪)的位置。
那是身體裡容易累積煩躁、悶氣、羞恥感的地方;也是我們「什麼都不說、但身體已經在冒火」的區域。
有段時間,一直覺得自己「太敏感」、「太玻璃心」,連發個癢都不好意思說出口,總覺得那樣的我太脆弱了。
但土大黃的能量似乎不是要我更堅強,而是告訴我:
「你沒有太敏感,是你身體正在幫你說話。」
「有些悶火,不用硬吞下去;有些紅癢,是正在恢復感覺的過程。」
這味藥,像是幫我從身體裡清出一些不被允許表達的舊情緒。
它苦得很直白,不裝,也不甜言蜜語,卻讓我重新學會尊重那些一直以來被我壓下去的反應。
📫給自己,也給土大黃的一封信:
謝謝你,土大黃。
你沒有香氣,也不取悅人,甚至有點苦口,但你像是那種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直接指出你哪裡卡住、哪裡該清一清。
你提醒我:不一定要堅強得不癢不痛,才能被照顧。
也讓我知道,有些從小就學會忽略的身體訊號,其實一直都還在等我回頭。
雖然你並不甜美芬芳,甚至有點粗糙直白,但它代表一種「我終於願意聽自己說話」的開始。你帶給我的是勇氣;而留下來的不是香氣,而是一種「我會站在自己這邊」的感覺。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
常常半途、常常懷疑、常常想裝作沒事,
那也沒關係。
土大黃會懂你—
就像我們的身體,其實一直都懂,只是等我們願意停下來,慢慢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