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日治到戰後的動盪
1945 年,日本戰敗,台灣根據《開羅宣言》回歸中華民國,結束了50年的殖民統治。延續第六章的故事,這座島嶼迎來了新的希望,卻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動盪。從228事件的創傷到國民政府遷台的威權統治,台灣在戰後的42年間經歷了政治壓迫與經濟奇蹟的矛盾並存。本章將帶你走進這段歷史,探索228事件、白色恐怖與經濟起飛如何形塑現代台灣。
228事件:戰後的創傷
1947年2月27日,台北一名查緝私菸的糾紛點燃了台灣人的不滿,引發大規模抗議。民眾對國民政府的貪腐與經濟失調積怨已久,抗議迅速擴散全島。國民政府派軍鎮壓,導致數千人死亡或失蹤(估計1.8萬至2.8萬人),史稱「228事件」。這場悲劇成為台灣戰後的集體傷痕,也埋下省籍矛盾的種子。1990年代,政府公開道歉並設立228紀念館,但傷痛如何癒合?這仍是台灣社會的課題。國民政府遷台:反共堡壘的誕生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利,蔣介石率約200萬軍民撤退至台灣,宣布台北為「臨時首都」。台灣成為反共復明的「堡壘」,國民政府實施戒嚴(1949-1987),嚴格管控言論與政治活動。大量大陸移民(外省人)與本地居民(本省人)融合,卻也加劇族群緊張。同時,美國的軍事與經濟援助(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台灣提供保護與發展資源。你認為這段遷台史如何影響台灣的認同?

1949年1至12月間,蔣介石以親信將領陳誠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安排國府遷合,圖為是年10月10日,陳誠以台灣省政府主席身份在雙十國慶典濃上閱兵。
白色恐怖:壓迫下的沉默
戒嚴時期,國民政府推行「白色恐怖」,打壓異議人士,特別是懷疑的共產主義支持者。1949-1987年間,約14萬人被逮捕,數千人被處決或監禁,如作家雷震與《自由中國》事件。情報機關無孔不入,民眾不敢公開討論政治,學校與媒體受嚴格審查。原住民社群也受影響,例如布農族人因土地問題被邊緣化。這種壓迫雖穩定政權,卻讓台灣付出自由的代價。你能想像生活在言論受限的年代嗎?
經濟起飛:從農業到工業
儘管政治壓迫,台灣在1950-1980年代迎來經濟奇蹟。土地改革(1950年代)將農地重新分配,提升農業效率;1960年代起,政府推動出口導向政策,發展紡織、電子等產業。據統計,1960-1980年間,台灣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以上,人均收入從200美元增至4,000美元。加工出口區(如高雄)吸引外資,奠定「亞洲四小龍」地位。然而,經濟繁榮難掩社會不平等,勞工與農民的聲音如何被聽見?
動盪中的新生
戰後的台灣,從228事件的傷痛到白色恐怖的沉默,再到經濟起飛的輝煌,經歷了劇烈的轉變。這些年月的創傷與成就,孕育了台灣邁向民主化的種子。下一章,我們將探索1987年解嚴後的民主浪潮,台灣如何從威權走向自由?
標籤:#台灣 #歷史 #228事件 #白色恐怖 #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