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福爾摩沙到海上王國
1662 年,當鄭成功率領艦隊登陸台南,驅逐荷蘭人,台灣從「福爾摩沙」的殖民地變為反清復明的海上堡壘。延續第三章的殖民故事,這位被尊為「國姓爺」的英雄,將台灣推向歷史新篇章。他的統治不僅帶來漢人移民的浪潮,也為這座島嶼注入新的文化與經濟活力。本文將帶你走進鄭氏政權的短暫輝煌,探索這段「海上王國」的傳奇。
鄭成功的到來:驅逐荷蘭
1661 年,鄭成功因抗清失敗,失去大陸據點,轉而進攻台灣。他率領 2.5 萬士兵與 400 艘船艦,包圍荷蘭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經過九個月圍城,荷蘭總督於 1662 年投降,結束了 38 年的殖民統治。鄭成功將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命名其為「東都明京」,寄託復明希望。你知道嗎?這場戰役不僅改變台灣命運,也讓鄭成功成為台灣歷史的傳奇人物。
漢人移民:開啟新社會
鄭氏政權帶來了大量漢人移民,主要來自福建與廣東。他們多為鄭成功的部下與家眷,估計數萬人抵達台灣,開墾台南、高雄等地。這些移民帶來農耕技術,種植稻米與甘蔗,延續荷蘭人開闢的農田。他們還建立了漢人村落與廟宇,如台南的孔廟,奠定台灣漢人文化的基礎。移民潮改變了台灣的人口結構,讓漢人與原住民的互動更加頻繁,卻也引發土地爭議。

Olfert Dapper, Tweede en derde gesandschap na het keyserryck van Taysing of China (Amsterdam: Jacob van Meurs, 1670), pp. 52
治理與經濟:軍事與貿易並重
鄭氏政權採取軍事化管理,將台灣分為軍屯與民屯,士兵兼顧開墾與防務。鄭成功及其子鄭經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與日本、東南亞通商,出口糖、鹿皮與稻米,延續荷蘭的貿易網絡。據記載,1660 年代,台灣的糖出口量達數萬斤,成為東亞重要貿易點。然而,內部資源有限與清朝的海上封鎖,讓鄭氏政權的經濟面臨挑戰。你認為貿易如何影響了台灣的早期發展?
走向清領:短暫王國的終結
鄭成功於 1662 年病逝,年僅 39 歲,其子鄭經繼承政權,但內部爭權與清朝壓力讓政權難以為繼。1683 年,清將施琅攻克台灣,鄭氏後人投降,台灣進入清朝統治。鄭氏政權雖僅持續 21 年,卻為台灣留下深遠影響:漢人社會的雛形、農業基礎與貿易傳統。下一章,我們將探索清領時期的台灣,如何從「海上王國」轉為清朝的邊陲之地。
鄭氏的遺產
鄭氏政權將台灣從荷蘭殖民地轉為漢人主導的海上王國,開啟了島嶼的新時代。鄭成功的傳奇故事至今仍銘刻在台灣的廟宇與地名中。
標籤:#台灣 #歷史 #鄭成功 #海上王國 #漢人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