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肯定句」,身處現代的大家,或許想到的會是「正向」的肯定
我肯定你、我肯定我自己,那是一種認同
肯定的回答,是一種有方向、有想法、有自信的回答
我也喜歡肯定句,不喜歡模糊或是沒有想法的回應。
可是兩個月前,那兩個「肯定句」讓我反感了。
有些情況下,「肯定句」沒有正向的意思,這些肯定句有「語意上」的肯定,卻包著「非正向」的情緒,甚至會傷人。
他說:「看來妳也很常在追劇。」
那天當我在Netflix快速滑動時,老爸突然冒出這一句話——我們前一段對話是:他說他不常看手機,也不太追劇。
上一段我沒接話,覺得他想表示自己不沉迷這些玩意兒,同時覺得他可能意有所指——因為他經常批評我媽的追劇行為,他認為「追劇」是無意義的事;通常下一句他會誇讚自己只讀有意義的東西。
聽到他的「肯定句」,我當下有點不舒服,雖然不覺得他在指責,但為什麼突然對我下定論?尤其追劇是他不恥的行為。他想說什麼?
我忍下心裡的不舒服後,試著好奇:「怎麼說?為什麼你這樣覺得?」
「妳一直滑過去,不就是妳都看過了嗎?」一付自信滿滿,理所當然的口氣。
聽完後,我又沉默了,繼續滑。
心裡有一點沉,他真的很不瞭解我;另一部份是怎麼會僅憑「我的快速滑過」就下定論?
不瞭解沒關係,但他可以說:「妳都看過了嗎?」
我知道他已經活過了大半輩子,也不該苛求他這個年紀還要改變說話方式。
只是這個對事情的認知與判定方式,重重挑起了過去相處的回憶,也突然意識到——這是他一直以來的說話方式。
過去面對他的說話方式,我從剛開始的忍耐到後來會瞬間地就被挑起情緒,內心總是生氣的回嘴:「他到底憑著哪個道理或是哪個定律話說得那麼肯定?只有他說的才是對的?」
慶幸的是,這次雖然不舒服,卻能冷靜。
不回答不太好,於是我靜靜的說:「我只是在找片。」
他說:「哦!」
我的不舒服,還夾著遺憾與難過。
我知道他為什麼用這個方式說話,那是他的防衛,不想被人瞧不起。所以總是故作「他也知道」,或是他有火眼金睛,參透了其他人參透不了的人事物。
如果有人談及他有興趣的話題向他分享,他的開頭會是:「我也知道。」急著表示自己也有涉略,不讓姿態站下風。
當他被指責或他不想談的事,他會說:「我怎麼知道。」急著撇清責任或是關閉話題。
我衷心希望他在有生之年,可以放下一次戒心,一次就好。
他追求的東西看起來是夢想,想藉以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那其實是他的心魔。
「我跟你說依現在這樣~爸還是不會跟你弟住~」
這是另一個「肯定句」,來自我先生。
他很清楚我原生家庭的關係不太好,他認為關係要變好,我弟得主動積極一點,因為弟是兒子身份。尤其爸受傷是特殊狀況,他不該不聞不問。
我讀到先生的「肯定句」裡,有不滿、焦慮和其它的投射,一樣包在層層的冰山之內。
他不知道那段時間我和家人談過同住的事。
所以我回他:「我爸說他會。」那是已知的狀況。
他緊接著問:「確定?」
這個「確定」問得我蹙眉,好像要我揹起責任又或是承認他的見解。但我的決定能算數嗎?我當然不能確定。於是回他:「我只能說這次的口氣比之前肯定多,而且爸自己也有提到相關的規劃。就看下去囉!」
他沒再回話。
他知道我多次處理,希望家人能往好的方向走。但關係是不能強迫的,我只能勸說,無法替他們下決定——很多年了,問題一直沒有改善,先生認為責任在我弟身上。
那是先生身為長子的責任感,他一直是一名孝子。我弟的作法顯然與他不同。
我不認為這件事有對錯,他們彼此的經歷大不同,所以也沒有什麼好再多談的;每次談這類事情就吵架,他的內心有個結。
我爸的肯定句,來自於他不想被瞧不起,於是放大自己的意識。
我先生的肯定句,來自於他的焦慮和某個東西,於是急著拋出他擔心的結論。
至於我提到關於「會傷人」的肯定句,大家一定也不陌生。
諸如批評類型的肯定句:
「你這樣以後就是撿角啦!」
「那個人一定○○○。」
文法上「肯定句」指的是「表達肯定」的句子。
也就是確信。
這個世界很大,很多事情都有變數,也不可能習得所有知識,更不可能瞭解所有人的心。
有些現在肯定的事,或是眼見的事,不一定就是真實或是不變的。
既然不一定真實也不一定不變,為什麼大家還是不約而同的說著「肯定句」呢?
「肯定句」會成為「流行關鍵字」我想不是沒有原因。大家都希望「肯定句」能為自己帶來更好的人生,或是更完整的自己——從心靈的角度,「肯定句」是信念。
因此我想,何不試著覺察「肯定句」呢?
如果是好的「肯定句」,他會帶來「正向」的力量,或是平靜。
反之,有些「肯定句」在說完或聽到後,如果感到不舒服、有壓力或負面情緒;會不會這個肯定句裡其實包裝著其他東西?
試試看,我相信一定可以從「肯定句」找到自己內心的困惑,然後帶來「正向」的轉變——這或許能為這一類型的「肯定句」賦予上更好的意義。
近年常用肯定句來療癒自己,似乎對肯定句變得有點敏感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