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穿梭於會議、行政、外界互動與教學之間。學校,是一個多元互動的場域;而我,身處其中的節點,傾聽、思考、協調與抉擇。
忽然想起「道德經」裡的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味 不需爭強好勝,反而要懂得包容與適應;要以柔克剛,善待他人而不過度干涉;默默耕耘,不急於表現,反而能長遠發展。
這些年來,無論是同仁意見的交鋒、家長關切的壓力,或是校務發展改革的推動,每一個決策與回應,其實都需要一份柔中帶剛的智慧。要如水般靈動,懂得因勢利導;也要如水般堅定,知所守持。
我不再急於對錯定論,而是放慢腳步,試著理解每個聲音背後的期待與初衷。
有時候,領導不是走在最前頭搖旗吶喊,而是穩坐中樞運籌帷幄默默穩住每一個位置,讓彼此都能安穩地站好。
在教育現場,我們常談「願景」,但願景的實踐,並不總是風光亮麗。更多時候,它藏在每日的瑣碎與折衝之中,在看似平凡裡,堅守一條不動的「道」。
那條「道」,是尊重,是信任,是不急於掌控,而願意等待一切自然發展的節奏。
如果說現代人生是一場高速奔馳,那麼教育,也許更需要我們願意靜下來,看見更深層的脈動;願意退一步,為他人留下轉身的空間。
教育的道,不在於你走得多快,而在於你是否走得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