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致知.同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提綱


以聖賢為師修養自身並向外拓展,
培養觀察同理能力以知天下然哉。


(原54章) 原文/白話

================================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挩,

子孫以其祭祀不絕。

善於建設之人其宗廟不會動搖拔除,

善於保養之人其禮制不會脫軌遺漏,

子孫後代能用來祭拜追悼長久不絕。

脩之身,其德乃真;

脩之家,其德有餘;

脩之鄉,其德乃長;

脩之國,其德乃豐;

脩之天下,其德乃溥。

修養自身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確實」的要求;

把持家務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有餘」的程度;

管理鄉里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長久」的地步;

操持國事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豐厚」的水平;

治理天下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普及」的境界。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

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從觀察一人而能同理他人反應,

從觀察一家而能同理他家狀況,

從觀察一鄉而能同理他鄉影響,

從觀察一國而能同理他國變局,

從觀察一個天下而能同理其他天下大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如何能夠知道天下會這樣呢?

就是根據這個。

================================

拔:動搖、除去。

挩(ㄊㄨㄛ):遺漏、誤失。

脩:同「修」。

溥(ㄆㄨˇ):廣大、普遍。



詮釋


古之聖賢建宗廟、設禮制,由於其建置設計思考周全而能政權穩固,庇蔭子孫後代故得以祭祀延續百千年不絕。至於何以能做到不拔、不挩?就在於對事物如何權衡取捨的拿捏功夫,即是所謂的「德」。在有足夠的知識學問與人生閱歷的基礎上,以善者(聖賢)為師參考其做法、領悟其思路,進而培養及增強同理能力。良好的同理意味著能夠理解並判斷他人的思維與行動,於是決策上的權衡取捨便得以準確拿捏,此即為修養德行的竅門所在。

自我修養的目標是所作所為朝向不拔、不挩的境界,以期成為行事確實可靠的「真」。若行有餘力將德行用於家庭,在生活照顧各方面都達到確實可靠,這便是「有餘」的意涵。至於應用到了鄉里規模,其影響將會是長久深遠不會輕易被消除。若再擴展至涵蓋國家與天下,該人影響力的範圍便可說是盛大與普及了,比如 孔子之於身後兩千年的思想、文化、習俗、禮法、政權等諸多層面。

明末大儒顧炎武有謂:「國之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指的是政府或政權,官員及權貴位居其中;天下則是以思想、文化、價值觀所建構,也就是文化圈的概念,其影響以至於當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亡國僅止於政權更迭,由另一批官員權貴取代原先的過程,而亡天下則是思想、文化、生活、習俗、制度、價值觀等的全面覆滅。現代自由社會下的民主制度,其正常的政黨輪替現象亦可視為變種的亡國,但目標卻是使天下更加調和與完善,故國與天下並非一概而論。

所謂的「同理」,是藉由觀察個體經歷的狀況反應並予以理解,往後再有其他個體遭遇類似的狀況則能想像推演其後續反應,即俗話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舉例來說,自己在生日當天得到冀望許久的禮物而感到快樂,或是好友遭遇喪失親人而顯現痛苦悲傷的樣子,那麼再見到其他人有相同狀況時,便能想像推演出其情緒反應會是快樂還是悲痛。因此若缺乏相關閱歷或想像推演能力,就難以發揮出很好的同理心,而如此人生經驗可由自身經歷、觀察他人或是藉由專業知識輔助學習而來。俗話說「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若能從別人發生的教訓中檢討自己,這也是種強大的同理表現。

在同理的實踐上須以相同層級方能類比,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天下觀天下。」隨著層級規模的擴大,其複雜度及專業知識需求亦隨之增加,比如主持家計需要管理開支、活動安排及子女教育等等,而經營公司除了業務外還有管理、會計、法律等知識,到了國與天下的層級則另增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貿易甚至軍事等等。當能力已有「知國然哉」的程度,這種人便叫做「國士」;若是達到「知天下然哉」的水平,則稱之為「天下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草堂一隅
6會員
61內容數
一坐一席一草堂, 一撮佳茗一縷香, 一片道機一點禪, 一夫自品一坡秧。
草堂一隅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對於外交博奕的精闢見解。
Thumbnail
2025/04/26
對於外交博奕的精闢見解。
Thumbnail
2025/04/19
關於學習目標與教育政策的思考。
Thumbnail
2025/04/19
關於學習目標與教育政策的思考。
Thumbnail
2025/04/03
解釋小國與寡民兩項國策。
Thumbnail
2025/04/03
解釋小國與寡民兩項國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七章 克服私心,是我們一生的修練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謀去福利,所以就能長久。 老子在揣摩天之道時,他認為天之道有生養萬物的特點,讓世界繁榮,但它卻隱於身後,不說自己是主人,也不為自己謀取一分一毫,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七章 克服私心,是我們一生的修練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謀去福利,所以就能長久。 老子在揣摩天之道時,他認為天之道有生養萬物的特點,讓世界繁榮,但它卻隱於身後,不說自己是主人,也不為自己謀取一分一毫,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Thumbnail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