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聖賢為師修養自身並向外拓展,
培養觀察同理能力以知天下然哉。
================================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挩,
善於建設之人其宗廟不會動搖拔除,
善於保養之人其禮制不會脫軌遺漏,
子孫以其祭祀不絕。
子孫後代能用來祭拜追悼長久不絕。
脩之身,其德乃真;
修養自身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確實」的要求;
脩之家,其德有餘;
把持家務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有餘」的程度;
脩之鄉,其德乃長;
管理鄉里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長久」的地步;
脩之國,其德乃豐;
操持國事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盛大」的水平;
脩之天下,其德乃溥。
治理天下能有如此水平,
代表德行已達「普及」的境界。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
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從觀察一人而能同理他人反應,
從觀察一家而能同理他家狀況,
從觀察一鄉而能同理他鄉影響,
從觀察一國而能同理他國變局,
從觀察一個天下而能同理其他天下大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如何能夠知道天下會這樣呢?
就是根據這個。
================================
拔:動搖、除去。
挩(ㄊㄨㄛ):遺漏、誤失。
脩:同「修」。
溥(ㄆㄨˇ):廣大、普遍。
古之聖賢建宗廟、設禮制,由於其建置設計思考周全而能政權穩固,庇蔭子孫後代故得以祭祀延續百千年不絕。至於何以能做到不拔、不挩?就在於對事物如何權衡取捨的拿捏功夫,即是所謂的「德」。在有足夠的知識學問與人生閱歷的基礎上,以善者(聖賢)為師參考其做法、領悟其思路,進而培養及增強同理能力。良好的同理意味著能夠理解並判斷他人的思維與行動,於是決策上的權衡取捨便得以準確拿捏,此即為修養德行的竅門所在。
自我修養的目標是所作所為朝向不拔、不挩的境界,以期成為行事確實可靠的「真」。若行有餘力將德行用於家庭,在生活照顧各方面都達到確實可靠,這便是「有餘」的意涵。至於應用到了鄉里規模,其影響將會是長久深遠不會輕易被消除。若再擴展至涵蓋國家與天下,該人影響力的範圍便可說是盛大與普及了,比如 孔子之於身後兩千年的思想、文化、習俗、禮法、政權等諸多層面。
明末大儒顧炎武有謂:「國之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指的是政府或政權,官員及權貴位居其中;天下則是以思想、文化、價值觀所建構,也就是文化圈的概念,其影響以至於當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亡國僅止於政權更迭,由另一批官員權貴取代原先的過程,而亡天下則是思想、文化、生活、習俗、制度、價值觀等的全面覆滅。現代自由社會下的民主制度,其正常的政黨輪替現象亦可視為變種的亡國,但目標卻是使天下更加調和與完善,故國與天下並非一概而論。
所謂的「同理」,是藉由觀察個體經歷的狀況反應並予以理解,往後再有其他個體遭遇類似的狀況則能想像推演其後續反應,即俗話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舉例來說,自己在生日當天得到冀望許久的禮物而感到快樂,或是好友遭遇喪失親人而顯現痛苦悲傷的樣子,那麼再見到其他人有相同狀況時,便能想像推演出其情緒反應會是快樂還是悲痛。因此若缺乏相關閱歷或想像推演能力,就難以發揮出很好的同理心,而如此人生經驗可由自身經歷、觀察他人或是藉由專業知識輔助學習而來。俗話說「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若能從別人發生的教訓中檢討自己,這也是種強大的同理表現。
在同理的實踐上須以相同層級方能類比,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天下觀天下。」隨著層級規模的擴大,其複雜度及專業知識需求亦隨之增加,比如主持家計需要管理開支、活動安排及子女教育等等,而經營公司除了業務外還有管理、會計、法律等知識,到了國與天下的層級則另增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貿易甚至軍事等等。當能力已有「知國然哉」的程度,這種人便叫做「國士」;若是達到「知天下然哉」的水平,則稱之為「天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