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都沒有覺得自己的英文程度是超級好的程度,大概就是可以聊天溝通的程度吧。屬於中等以上的範圍?
在歐洲大陸的時候因為大家的英文其實也都不是到頂好,所以感覺上都是在同一條水平上聊天說話,不會特別明顯感覺自己的英文普通。
但到了英國,所有人都用對我來說像是2倍速的語速說話,瞬間覺得自己英文有夠差哈哈哈。而且常常聽不懂的時候會自動冒出德語的 „ wie bitte?“,就是台灣的「蛤?」。
奇妙的是店員都會聽懂然後用好笑或詭異的表情放慢重新說一遍。
這天我跑去郵局寄明信片,明顯被工作摧殘過度的工作人員面無表情的問“ How many?”。
我不知道是他講話太低音我沒聽清楚,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我以為他問的是到哪裡。
“Taiwan.”
回答他後,工作人員的眼神出現了一點無奈,又重複了一次要幾張郵票。
我覺得他如果是白人,額頭上一定會看到很明顯的皺紋。原來黑人皺眉的話看不太出來。
真是抱歉,您工作辛苦了。
Hamilton的音樂劇是舉辦在一個叫做Victoria palace的劇場。
我在抵達距離最近的捷運站時被妥妥震驚到。
一離開捷運站就看到不算大的三角街,兩個劇場比鄰而居。旁邊就是一個小型劇院美食街。
跟維也納很多劇場都散在不同地方不一樣,原來這裡公演的兩個有名的音樂劇都在同一個地方嗎?
就像什麼園區一樣(?)
我買的票是倒數第二等級的票,本來按照在維也納的經驗大概率是有點看不到舞台的爛位置。
但意外的因為劇場很小,所以即便在三樓,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舞台。
壞處就是位置有點擠。
後面的人隨便踢一下椅子,動一下腳,小聲講話都會超級明顯。
所謂有利就有弊哈哈哈。

有點狹窄的劇場
音樂劇我之前在維也納看過歌劇魅影,當時沒覺得特別感動。只慶幸自己看過電影,至少知道在演什麼。
不然唱德語講德語,字幕又小到看不到,大概又是一個只能感受氛圍的節奏。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還看過另一個歌劇,也是在奧地利,是在一個露天劇場裡,表演Aida。
據說如果是歌劇,就是會有現場演奏的樂團,唱的也幾乎都是義大利文(但也要看是什麼劇本就是了)。
那時唱的歌詞是義大利文,字幕是德文,劇情我也只有在維基百科還有一些心得分享大概了解而已。
實際上看過覺得有夠無聊,不符合個人喜好。音樂是很好聽沒錯啦,但…有種看不下去的痛苦。
歌劇魅影當下看完的第一個想法居然是「人醜性騷擾」,如果被粉絲聽到我應該會被拖出去揍。
這兩個經歷加上一個魔笛現代歌劇的經驗,我以為我覺得歌劇或音樂劇無聊或許是因為愛情戲碼打不動我。
Hamilton比較偏傳記類型,應該會有別的想法吧!
開場唱的Rap著實是把我嚇到了。
哇喔,好潮喔!居然唱rap!
但我聽不懂啊!太快啦!!!
又是被10級英文打敗的一天。
真是高估自己了,整個上半場幾乎聽不懂他們在唱什麼。只能再次去頭去尾猜中間,呈現劇情迷霧模式。
中場休息的時候只好快速查劇情惡補一下。
跟之前看過的音樂劇不一樣,Hamilton基本上都是歌舞。舞蹈的成分很高。
歌劇魅影是場景變換很多,魔笛當時買的劇主要受眾是家庭客,所以有比較多童趣的成分。
Aida基本上就是歌手認真唱歌,其他舞者認真表演特技跟跳舞,還有很多水舞燈光秀。總之舞台很忙碌。
看到後來,我發現我可能就是不適合音樂劇的人。
看到後面也覺得好無聊想睡覺。
真是抱歉,音樂體悟不夠。但你們很會唱歌,很會跳舞,工作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