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互聯網的版圖中,知乎、Bilibili和豆瓣曾經分別擔綱不同的角色:知乎以「知識問答」起家,Bilibili則從二次元文化萌芽,最初只想打造一個年輕人娛樂與自娛自樂的空間,而豆瓣則是那些偏愛文藝與思考的「文青」心目中的精神家園。這三座網絡高地,曾經在各自領域裡閃耀出豐富多元的火花,如今卻幾乎都逃不過主流與審查的雙重壓力,呈現出一種「有趣卻不得不戒慎」的微妙氛圍。下面便嘗試以散文的筆調,串連它們的興衰歷程與彼此間的關係,抒發那種既向往它們原生魅力,又不得不留心底層暗流的矛盾心情。

然而,到了2018年前後,知乎的氣場逐漸改變。敏感議題的回答不再能永續存在,一旦稍微觸碰到政治、香港、新疆、台灣等關鍵詞,刪帖、限流、封號就像洪流般襲來。與此同時,所謂的「家國情懷答主」大量涌現:他們往往在你的問題底下高聲宣示,「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你根本不懂中國的現狀!」讀著那些文字,常有一種表面理性、其實涵蓋濃厚政治隱喻的錯覺——它會讓一個原本想聊電影拍攝技巧或都市生活體驗的提問,瞬間被標籤為「反動」和「不愛國」。當理中客的面具戴上政治濾鏡,整個問答社群也就變得微妙起來:你明明在問生活,回答卻常常泛著一股匆忙湊合的政治意味。

而與此同時,Bilibili(通常簡稱「B站」)還保持著它最初的「彈幕樂園」本色。那是一種奇特的存在:屏幕上飛舞的彈幕,既可以在觀影過程中和他人互動,也能催生出隨機惡搞的「鬼畜」作品——只要你將一段動作、一句台詞循環剪輯,就能用合成音效、節奏切換,做出讓人捧腹的二次創作。我曾為了欣賞一段鬼畜小短片,熬夜到凌晨,彈幕裡有人在吐槽製作者的梗,也有人在補刀:「這簡直是神操作!」那種愉悅感是自由、鮮活的。
但是,隨著B站漸漸被更廣泛的商業力量與主旋律審查裹挾,彈幕的自由空間開始收縮。主頁上會優先推送《強國青年》、《我和我的祖國》一類的主旋律視頻,年輕人拍的獨立創作越來越難在推薦裡露面。更可怕的是,彈幕裡從「大天朝強大」到「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口號,讓原本只想看科技解說、動漫剪輯的觀眾心裡一緊:彈幕變成了監視與檢舉的陣地,稍微有什麼不同聲音,就會有人跳出來指責「辱華」或「帶節奏」,導致許多曾經勇於批判的UP主選擇自我審查,不敢再在鏡頭前談及敏感話題。這種氛圍,讓人想要靠近可惜,又怕深陷其中。看一部動畫,彈幕上還能夾雜幾句「加速主旋律」的呼喊,像是悄然流動的監獄鐵窗,讓人時刻提防自己不小心踢到政治雷區。

三者之中,豆瓣或許是最讓文青念念不忘的——那是一座曾經「不追求流量、不鼓勵無腦內容」的精神樂土。2005年誕生之初,豆瓣就以「書籍、電影、音樂的評分與長篇評論」著稱。它像是中國版的Goodreads與IMDb混合Tumblr、Reddit,聚集了一群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城市裡追求思想深度的中產階級。他們願意花時間寫長文,從女性主義與勞工議題,到心理健康與教育制度的探討,豆瓣的小組裡充滿了對現實的批判與對未來的想像。許多電影上映之後,第一時間便有用戶奉上細膩如詩的影評,甚至一部不紅的獨立攝影作品,只要落在某個豆列(書單)或小組推薦裡,立刻會湧現一波熱議。豆瓣被稱為「中國影視產業的晴雨表」一點也不為過。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它的討論越來越「深入」、越來越「高含金量」,也就越來越容易成為審查體系的眼中釘。2018年,中宣部公開點名豆瓣「存在嚴重思想偏向」,隨後大量與社會議題相關的小組被封禁或限流,像「女性主義小組」、「反焦慮成長群」無一倖免。到了2021年12月,整個App被下架整改,直到2022年3月才重新上線,許多人都轉向Telegram、Mastodon等去中心化平台。如今重新回來的豆瓣,雖然保住了看似自由的外殼,但內容創作者紛紛選擇低調發聲、不談政治;一些曾經影響深遠的影評、書評,也再難看到那種直指人心的真鋒。評分與評論牆後,偶爾還能看到某些國產劇被刻意抬分,主旋律影片得到異常高的評價——讓老用戶不禁慨嘆,這個「文化花園」彷彿成了被埋葬的記憶。
仔細想來,知乎、Bilibili與豆瓣的變遷,其實都是中國網絡生態「表裡兩面」的縮影。它們一方面保留了尋知與娛樂的原初價值,另一方面在審查與輿論引導的夾縫裡,悄然注入了更多政治色彩。你可以在知乎繼續查到職場建議、歷史軼聞,但若想觸及敏感議題,需要格外小心措辭;在B站,你依舊可以看動畫、聽鬼畜合輯,但若彈幕出現「不愛國」的彈幕,立馬就會被刪除;在豆瓣,即便目前還能看到一些影視佳作的長文評價,也不再有當年那種大膽揭示社會矛盾的語氣。
那麼,如果你還想利用它們挖掘知識或吸收樂趣,又該怎麼做?其實關鍵就在於「識別它們被考驗過的邊界」,並盡量在非敏感領域中欣賞它們的優勢。例如在知乎,避開一切政治或意識形態議題,將提問聚焦到生活、職場、歷史細節或人物傳記;專注於翻閱某個長期保持「冷門小圈子」答主的回答,而不要看看熱門答案;將知乎定位為一座「資料補充庫」,盡量不期待它給出那些需要自由判斷的價值觀。在B站,你可以訂閱那些專注於技術解析、動畫製作、配樂解構的獨立UP主,少去熱榜上那些充斥政治梗與宣傳口號的視頻;關鍵詞過濾上,儘量避開「中國夢」、「共產主義信仰」、「強國崛起」之類的標籤。至於豆瓣,如果你想從影評、書評中獲取最原始的思考火花,要學會辨識哪些小組依舊在默默運作,並且自己主動tìm找外文閱讀、獨立電影、心理學討論等那群尚未完全沉默的細分社群。當你刻意保持距離,偏向「取其所長、棄其喧囂」,才能在被壓抑的網絡空間裡找到一絲稍縱即逝的自由。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不自由,還要繼續待在這些平台上折騰幹什麼?其實,有時候它們的「被局部滲透」才正是可貴之處:正是因為上面偶爾仍殘存著真正的知識分子與有思想的創作者,才更需要我們去傾聽、去輕聲地交流。哪怕短短幾句彈幕、一篇不被限流的長文,都可能成為打開另一扇窗的鑰匙。只要學會在表象之下,抓住那條微弱的光線,就能發現自由的餘地並未完全消失;或許有一天,當更廣泛的網絡空間能夠擺脫沉重的政治陰影,知乎、Bilibili、豆瓣這三座高地,也能重新回到最初的信念:知識與創造的快樂,不該被鐵山河隔絕,也不應該在暗流中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