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書評暫停更新公告
最近公司正忙於 IPO 稽核,加上準備新公司的面試,老實說已經把兩週的庫存文全數用完。另一方面,最近閱讀的《張忠謀自傳》和《穀倉效應 2》都是需要沉澱與梳理的書,因此為了維持品質,我決定先暫停兩週書評更新。
二、被看見,是運氣,但寫下去,是選擇
剛好最近有朋友和我確認江湖傳言:「一直寫書評,出版社就會寄書給你嗎?」
我想說,這問題也許不少人心裡都有過。我的答案是:對,也不對。出版社是否找上你,跟持續產出有關,但也跟時機、風格、被看見的機率有關。簡單來說,如果更新頻率太低、內容只是單純摘要,大概很難被注意到。畢竟現在的 AI 不只讀得比你快,寫得也不一定比你差。
但如果你願意一直寫、一直自我反思、一直推進——那麼你就有機會寫出自己的「爆款」文章。只是這條路,需要堅持與耐心。《穩定更新的重要性》
誠如許多創作者所言,IG 早期確實是紅利期,而現在則是需要努力耕耘的時代。
三、 我的標準,不只是「有內容就好」
書評能被看見的機會其實有限,畢竟在台灣下在能賣出 5000 本以上的書籍就是大熱賣。閱讀書籍的人數有限,又要剛好是對方願意了解的資訊確實需要一些機緣。
但我對於每週連載仍有一定的堅持。大多數時候我會挑選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希望能藉由我的筆,引導讀者更深入理解某本書的精神。當然,我也會對部分書籍提出質疑或不同看法,只要我認為有觀點、有討論價值。
有些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其實我也常在貼文中分享一些閱讀心得,而且字數並不比一篇正式書評少,但我仍選擇不將它們納入主線更新。
比如《山間料理人》,我欣賞它呈現殖民與文化交會的歷史視角,也願意為這類作品「犧牲打」;但若從結構與完成度來看,我不會放在每周推薦。
又如《小狗錢錢》,它經典又暢銷,但我無法提出新見解,所以只選擇簡單摘要。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紀錄、一種備忘。
我說這些話,不是要強調自己有多努力、多自律,也不是為了替創作者喊話說要「背負社會責任」。
我只是想說,每一篇書評,都是我寫給自己的信。
四、 一直寫下去,是我選擇的練習
有些人會把寫作當成工作、當成職業;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種內在整合。
就像《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說的,每個作品至少都有一個讀者,那就是作者自己。我有個怪癖——會不停翻閱自己的舊文章,不斷改寫、調整,直到它更貼近我想傳達的狀態。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把文章當作是自己《卡片盒筆記》中的卡片,將沙龍當作是文獻和靈感筆記本。
所以在我的年度回顧中,瀏覽次數最多的不是別人的內容,而是自己的沙龍與書評。
五、 給每一位創作者:不只是寫,而是「練習」
送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來結尾,《恆毅力》中提到:
「潛力 / 天分是一回事,發揮潛力 / 天分又是另一回事。」
你必須持續創作、刻意練習、反覆檢討,才能慢慢建立屬於你的風格與視角。這就是為什麼——寫下去很重要。
所以一直寫下去會被看見「對,也不對。」,你需要有對的方法並維持熱情,但持續創作確實是關鍵且重要的一步。
最後,還是提醒我這兩週會暫時停更,去完成一些新的學習任務、進修線上課程。希望在沉澱與進修後,帶來更多值得分享的內容。
如果你也在創作路上,希望這段話能陪你走一段。
我們兩週後見。
📌題外話,上述提到的作品我都有放先前書評連結,等待更新的過程中大家不妨可以複習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