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卡關/低潮時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每個創作者,不管寫作多久,多成熟,都會有卡關的時候。有些創作者會因卡關或低潮而痛苦,大多因為作品跟不上理想。但創作是永遠的進行式,絕大多數小說家最好的作品都不是處女作,而是歷經大量練習與嘗試錯誤,這過程當然也包括精神上的考驗。重點是將卡關視為常態,這樣即使卡關,你還是能持續創作。


成熟的創作者跟你的差別只在於他們卡關經驗豐富,遇到這種狀況,知道怎麼排除障礙。張國立與江鵝的做法都是只要手邊的稿子卡住,就先換成另一部、另一篇寫。柯映安也說自己每個故事都會卡關。我問她怎麼處理。「我去年陰錯陽差同時有四個案子進行,我發現狀態要好,就是要做到正向循環,也就是準時交稿。」


聽起來很像幹話,卻是實際執行後對她有效的方法,因為如果在那麼極端的狀態下,還能想方設法要求自己準時完成,便能生出信心,相信自己日後就算卡關或低潮,也能在低點時如常創作。


對謝東霖來說,他的卡關通常是在一開始的故事構想。要想出百分百原創故事很難,其實大多數的作品都是九成老梗,再加一成新。但如果連一成新的東西都找不到,或者就算故事構想非常有創意,卻無法帶給他很多畫面或無法延展類比,通常後面在分頁大綱、點子與對白上會卡關更嚴重,他比較有經驗之後,若在故事構想階段遇到這兩種狀況就會直接放棄故事,重新開始。


慢慢寫,抓回感覺

陳浩基的狀況是不缺靈感,只會缺「手感」。就算大綱完善,也能按照大綱寫出內容,可是同一個情節,不同場景與人物事件切入,會造成很大差距。「有時就是無法寫出有味道的對白和情景描寫」,他坦承「基本上無法處理,只能慢慢寫,抓回感覺。」


每天一點一點寫,一幕一幕寫,持續寫才是重點。因為持續待在書寫的狀態中,能讓腦子在「不寫」的其他時間也持續思考。就算寫的時候感覺不對、沒有味道、無法掌握人物內心......卡關一定是創作的感覺或直覺響起警鈴,感覺自己撞牆,甚至迷路了。可是,我認為撞牆或迷路都是創作的內建程序,所有的嘗試錯誤都是為了找到正確的路徑。


甚至可以說,卡關是重要的,如果沒有嘗試的過程,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那麼多的路可以走,抵達目的地不是只有唯一解。寫就對了,感覺不對就用另一種敘事、另一人的視角重寫一次。


在打掉重練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你原本以為自己想表達的是A,經過卡關重練,才能將B召喚、挖掘,或者辨識出來。我認為這是有創造性的破壞,不要捨不得,重新整理大綱,重新聚焦故事,再說一遍。


初稿是為了抵達目的地必須做的冒險,你得有路途上遭遇各種風險的心理準備。



作品是「養」出來,不是寫出來的

《鬥陣寫作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針對忙碌的人如何在日常生活擠出時間寫作,有一套值得你試試看的方法。他說,當他開始寫一本書或一篇故事時,會將筆記本中的點子製成心智圖,藉此收集所需的零件。而不管去哪裡都會帶著筆記本,若剛好遇到可用的場景,就將腦中浮現的點子、畫面或詞彙記在本子上。等累積到好幾頁筆記後,再打成文字檔,在電腦上剪剪貼貼挪來挪去,看這些文字若以不同方法並置,會產生什麼效果。


這階段的稿子還是很混亂,但無妨,他會先完整列印出來,訂成一小本,隨身攜帶,每當有安靜的片刻可利用,就拿出來閱讀與編輯。累積到一定份量,又有較完整的時間,便坐在電腦前,將小本子上改動的文字添加到檔案裡,接著列印出新的稿子,訂起來,帶著走,繼續編輯。帕拉尼克透過「一整天持續不斷製作筆記」這招,等到總算可以坐下來「寫作」時,手邊已經有了一大疊點子,不需要從零開始。


如果你現在卡關,先將注意力回到日常生活,搜集點子、靈感、場所與人物的細節,它們到了晚上或隔天可能會匯聚成一句話,或某個比較立體的概念。


嚴重的低潮

就算不創作,人還是可能遭遇低潮。差別是,創作者需要在自己的潛意識與無意識中尋找靈感,就像在黑暗的泥河中掏金。愛特伍在《與死者協商》中說:「故事處於黑暗之中,這就是為什麼靈感看起來閃閃發光的原因。深入敘事的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你看不到前面的路……靈感之井是一個引人下墜的洞。」


不管說的是怎樣的故事、誰的故事、隨著進入人物的內在越深,你也進入自己的內在、社會集體潛意識的內在越深,這探索的過程可能很迷人,卻也很可怕。村上春樹也認為,所謂說故事,就是要自己下到意識深層去,在那黑暗中,「集體的無意識和個人的無意識交錯混雜在一起。太古和現代交錯混雜在一起」。


為了對抗那既黑又深的力量,村上的做法是訓練自己的身體,做到盡可能地強,這也是他那有名的、風雨無阻的長跑。他是以這樣的強度在面對創作時可能遭遇的憂鬱、黑暗中的襲擊,與日常生活中突如而來的逆風。


這些都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先不樂觀地談你是否能在歷經低潮後,從中得到養分,寫出更深入人性、更有深度的作品,平時至少可以預作準備,好好照顧自己。以下是我的建議:


  • 運動:運動對於長時間久坐的創作者很重要,不僅對健康有幫助,對腦子也很有幫助。進行強度高一點的有氧運動、和緩的瑜伽伸展、重訓、跑步或游泳,甚至週末爬山、走步道、潛水……在你的生活清單中增添一些你之前排斥或覺得自己不可能嘗試的活動。或至少每天出外散步。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將生活當成你創作靈感來源,平時就在 生活中持續放入新的活動。若有喜歡的活動,請每週至少做一兩次。


  • 閱讀:我們前面提過你要像創作者一樣閱讀,不過今天這份閱讀清單不是為了創作,是休息用的。你是否有百讀不厭,每年都會重讀一次的讀物?這就像你精神上的comfort food,沒有力氣時就拿出來安慰自己吧。你也列一些跟創作無關,你一直想讀,卻始終推遲的書。


  • 容易實現的願望清單:這是一份單單條列也會開心的清單,請列出你喜歡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與活動。可以是你日常的興趣,像是烹飪、做甜點、跟好友看電影。可以是你一直很想去卻沒成行的天文台、一日小旅行、賞鯨行程......都一一列出來。試著在平時就多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低潮時請拿出這份清單,鼓勵自己趁這時候去玩去做吧。


  • 嗜好與興趣:​​當一個興趣多元的人,讓你喜歡的東西支援與滋養你。克隆說:「嗜好是專屬於你的創意」。我非常贊同他的話,你所有喜歡的東西構成你這個成品,你不會知道以後你這個成品會匯聚成什麼。嗜好與創作或賺錢無關,是你能真心喜歡,全力投入的活動。


今天的練習:

今天的練習很輕鬆又會讓你開心,請在筆記本上清點前面提到的,你喜歡的書、嗜好、想去的地方與想做的事情。當成你的開心清單,可以是立即可做、小,卻能讓你很快樂的事情。像是一直捨不得吃的便利商店霜淇淋、請假一小時去河堤看夕陽、美術館半天遊、跟朋友草坪野餐......將它們全都列出來。


延伸閱讀:

陳雪在《寫作課》中談自己怎麼找靈感、怎麼建立寫作的信心、為了寫小說做了哪些事。更重要的是,她示範了自己為了創作,怎麼工作賺錢、安排創作時間、甚至運動,好有足夠的體力寫長篇小說等。陳雪的人生有許多困難,包括身體的各種疾病與憂鬱症,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寫作,甚至低谷時,還是持續寫。這是一本健康或低潮時讀都能被激勵的書。


「寫給沒有編輯陪伴的創作者」是我的一個寫作計畫,在卸下近二十年的編輯正職工作後,想替不一定有編輯的創作者提供一些經驗,希望讓更多創作者獲益。你可以由此進入完整的目錄。
若你想要找我討論,可以在方格子搜尋「林比比鳥」進到我的討論區,或於本篇文章留言,與我分享你看完的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不語-avatar-img
2024/07/23
......也就是準時交稿。」聽起來很像幹話,......是真的很像幹話。
林比比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23
子不語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有時幹話也是真話
乙二-avatar-img
2024/07/23
每一篇都好讚,今天這篇特別讚!
林比比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23
乙二 活著才能寫呀!
玖伊氏-avatar-img
2024/08/15
這裡的"由此" 也要調整喔~
林比比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15
玖伊氏 因為這xx,我才知道連結有誤哩!歡迎您到處點點看,萬一發現還有遺漏未改到,請再跟我說!!!謝謝
希文樂見-avatar-img
2024/07/23
我也發現同時有兩三個主題在寫比較容易維持寫作習慣!一個卡關,還可以寫另一個XD。也比較不會膩。
林比比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23
希文樂見 數篇稿子間說不定還能互有激盪。
avatar-img
編輯導航中
110會員
69內容數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儘管這些文章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編輯導航中的其他內容
2025/04/17
如果你想體驗有編輯協助,且為 (1)已完成稿子但不知怎麼修改的作者 (2)有特定目標如參加文學獎比賽,希望作品能透過較嚴格建議或客觀視角,進行修改;想跳出固定敘事模式,聽聽客觀意見;投稿給出版社未獲回應想聽到非制式的答案等。 (3)作品屬於推理、懸疑、寫實、犯罪、靈異宮廟等分類。
Thumbnail
2025/04/17
如果你想體驗有編輯協助,且為 (1)已完成稿子但不知怎麼修改的作者 (2)有特定目標如參加文學獎比賽,希望作品能透過較嚴格建議或客觀視角,進行修改;想跳出固定敘事模式,聽聽客觀意見;投稿給出版社未獲回應想聽到非制式的答案等。 (3)作品屬於推理、懸疑、寫實、犯罪、靈異宮廟等分類。
Thumbnail
2025/04/17
以一個血統純正的獎項來說,推理小說的核心是謎團與解謎,謎團的設計與解謎的過程缺一不可,特別是解謎過程反而容易檢視出謎團設置是否有漏洞。從每屆都公開的複選與決選評審過程,敘事、設謎與解謎、意外性,合理性等都會被一一討論。
Thumbnail
2025/04/17
以一個血統純正的獎項來說,推理小說的核心是謎團與解謎,謎團的設計與解謎的過程缺一不可,特別是解謎過程反而容易檢視出謎團設置是否有漏洞。從每屆都公開的複選與決選評審過程,敘事、設謎與解謎、意外性,合理性等都會被一一討論。
Thumbnail
2025/04/17
我對於觀察規則有興趣,理解了規則,可以提醒自己少點得失心,或認清自己不適合下場。最重要的是,比賽是一時的,創作卻可以陪你一輩子。
Thumbnail
2025/04/17
我對於觀察規則有興趣,理解了規則,可以提醒自己少點得失心,或認清自己不適合下場。最重要的是,比賽是一時的,創作卻可以陪你一輩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只要對寫還存有渴望,短時間內的停筆或許不是一件壞事,它讓我抽離,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自己一路以來的作品,就在某個靈光乍現的同時,這不就開始寫了嗎?  
Thumbnail
只要對寫還存有渴望,短時間內的停筆或許不是一件壞事,它讓我抽離,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自己一路以來的作品,就在某個靈光乍現的同時,這不就開始寫了嗎?  
Thumbnail
決定開始連載後,基本上每隔一天就要寫完一小節,一個寫節至少要推進一點劇情並且達成兩千字,但寫稿不是坐下來就可以馬上敲敲打打出兩千字那麼容易的事,還需要兼顧前後文的順暢性和符合故事設定的前提及框架。 但偏偏我又是一個金魚腦,常常寫得很開心,但等到寫一個段落後回頭檢查才發現前面寫過幾乎一樣的段落,
Thumbnail
決定開始連載後,基本上每隔一天就要寫完一小節,一個寫節至少要推進一點劇情並且達成兩千字,但寫稿不是坐下來就可以馬上敲敲打打出兩千字那麼容易的事,還需要兼顧前後文的順暢性和符合故事設定的前提及框架。 但偏偏我又是一個金魚腦,常常寫得很開心,但等到寫一個段落後回頭檢查才發現前面寫過幾乎一樣的段落,
Thumbnail
追劇,是我的寫作泉源;讓我累積足夠的題材;有能力避開撞牆期、躲開枯水期;支撐我寫作的動力。
Thumbnail
追劇,是我的寫作泉源;讓我累積足夠的題材;有能力避開撞牆期、躲開枯水期;支撐我寫作的動力。
Thumbnail
沒事,我也棄坑過。 我也曾經因為靈感消退、熱情減少、生活忙碌等原因而「棄坑」,也就是寫到一半就不寫了。但我也開了很多其他的坑,並且寫到完結。 會棄坑,就代表這條路不適合你,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可以休息一陣子,或是另闢蹊徑。 如果棄坑的次數能越來越少,那麼你做白工的次數也會減少,大幅提升創作的效率。以下
Thumbnail
沒事,我也棄坑過。 我也曾經因為靈感消退、熱情減少、生活忙碌等原因而「棄坑」,也就是寫到一半就不寫了。但我也開了很多其他的坑,並且寫到完結。 會棄坑,就代表這條路不適合你,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可以休息一陣子,或是另闢蹊徑。 如果棄坑的次數能越來越少,那麼你做白工的次數也會減少,大幅提升創作的效率。以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適合的對象: 1.文字創作欲大爆發,但一打開word卻是一片空白。 2.總是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檔案夾裡有一堆待續稿,但一篇完稿都沒有。
Thumbnail
這篇文章適合的對象: 1.文字創作欲大爆發,但一打開word卻是一片空白。 2.總是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檔案夾裡有一堆待續稿,但一篇完稿都沒有。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寫作和寫作業,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 但在我這裡,它們等於同一件事。只要和書寫有關,我就有各種莫名的偏執。這些偏執,跟潔癖差不多,整體上足以維持環境的整潔,感覺健康、有秩序,卻是用極大的心神消耗和內外底抗換來的。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寫作和寫作業,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 但在我這裡,它們等於同一件事。只要和書寫有關,我就有各種莫名的偏執。這些偏執,跟潔癖差不多,整體上足以維持環境的整潔,感覺健康、有秩序,卻是用極大的心神消耗和內外底抗換來的。
Thumbnail
眼看大家都在寫創作對自己的撫慰與療癒,那我就來寫點負能量,也就是創作的徬徨與無力感。
Thumbnail
眼看大家都在寫創作對自己的撫慰與療癒,那我就來寫點負能量,也就是創作的徬徨與無力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