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無劇透,請安心服用。

雖然我很懷疑,會點進這篇文章的人,真有人不認識東野圭吾嗎?但為防萬一,還是先費點篇幅,簡單介紹一下這位毫無知名度的日本作家好了。
東野圭吾,1958 年生,大阪人,於1985 年以《放學後》榮獲江戶川亂步獎後,憑藉量多質精的產出,逐漸成為當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推理小說家之一,包括《白夜行》、《嫌疑犯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等知名暢銷故事,全都出自他手,而改編成日劇或電影的作品更是不在少數,如福山雅治主演的湯川學系列(「偵探伽利略」系列),以及阿部寬主演的加賀恭一郎系列。
《你殺了誰》正是加賀恭一郎系列之作品。
有別於出道早期的作品,會將重心擺在殺人手法設計上,東野圭吾中後期的創作,其實更多的力氣是花在人性描寫,無論兇手的動機、受害者遺族的反應等,他都能將其成功轉化為看點,進而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精彩的故事。
《你殺了誰》主要描寫一樁發生在別墅區的多人命案,透過作者的巧妙安排,讓原本不可能同處一室的眾多人物,聚集到一塊兒討論案件,最後再利用敘事視角的切換,碰觸人物更深層的內心世界,為故事刻畫下動人的結局。
身為一個不值一提的低階創作者,讀完《你殺了誰》的最大體悟,即能否隨心所欲的變換描寫視角,絕對是影響整部小說好不好看的最重要關鍵!
在推理小說早已被寫到爛的現今,要創造出具新意、合邏輯又出人意料的情節,根本比伊森韓特(Ethan Hunt)的任務還難,在腦中編想出一個故事後,從頭到尾好好把它說完,過程中不讓人感到一絲枯燥乏味,我認為創作就算成功了,從這個角度看,說故事的能力比編想故事的能力更重要。
何謂說故事的能力?簡單講,就是在對的時間拋出對的東西,這對推理小說尤其關鍵,其他類型的故事,弄混揭露訊息的順序,也許只是讓情節變得不精彩,推理小說搞錯揭露訊息的順序,嚴重者甚至會顛覆整個故事的合理性。
那要如何確保在對的時間拋出對的東西呢?除了下筆前對故事有完整的構思外,另外就是依靠敘事視角的切換。
如果你也曾經嘗試過小說創作,鐵定知道,光是用第一人稱視角或第三人稱視角來敘事,寫作難度與得到的效果便完全不同,若過程中還涉及到視角切換,那絕對更複雜了好幾倍。
東野圭吾這部《你殺了誰》最厲害之處,即是精妙的敘事視角轉換,先以事件關係者──國中生朋香的視角開場,透過其父母的對話,簡單介紹每個相關人物,而本系列主角的加賀恭一郎則是到了故事中段,才藉由另一事件關係者春那的引介,以朋友的身分登場,除了甩開推理小說一成不便的警察單向查案外,也讓整個故事更具合理性,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毛利小五郎,身邊天天有不祥之事發生呀!
再以著名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為例,如此龐大的故事,若從頭到尾皆以史諾(Jon Snow)的視角來寫,根本無法交代龍從哪來的?王后跟她弟又在哪裡亂搞?但如果切換到其他角色的視角,就必須到考量事件發生順序的問題,例如轉換成小惡魔(Tyrion Lannister)的視角去描述君臨城發生之事,那就得利用其他輔助方法,補述相同時間段內北境的狀況,寫小說可不像古早年代的RPG遊戲,NPC到了畫面外不會人生暫停,只會繼續他該完成的事。
是不是光想就覺得頭大?規模越大的故事,越不容易將故事說得精彩,敘事視角的安排當然也越難。
相信所有喜歡寫作的人,腦中靈光閃現時,鐵定都想狂敲鍵盤,盡快完成好不容易飄來的故事,但身為一個死在沙灘上無數次的低階創作者,真心奉勸大家,落筆前先花點時間考慮敘事視角,千萬別等到寫進死胡同裡,才垂頭喪氣地埋怨自己浪費了一個大好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