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我與格友們有幸獲得方格子邀請,前往松菸誠品電影院觀賞蕭菊貞導演的《造山者—世紀的賭注》特映會。這部紀錄片由導演親自擔任旁白,穿插多位科技業大老的聲音與真摯情感,加上一連串許多人可能從未見過的臺灣空拍景色,娓娓道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奮鬥史。

起點:那場決定台灣未來的早餐
若不是這部片,我還真不知道半導體界有這樣的傳說:一個寒冷的早晨,一間早餐店、七個人、一頓早餐,竟定下了台灣未來半世紀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這段故事的全貌究竟為何?為了揭開傳奇的面紗,導演循著線索,終於找到了故事的原貌:時任總統蔣經國、行政院長孫運璿以及其他幕僚,經常在南陽街40號的小欣欣豆漿店舉行早餐會報。一群人,正是在這裡敲定了半導體發展藍圖,也下定了至今仍在持續的「世紀賭注」。
那是風雨飄搖的年代,我國在聯合國已無立足之地;屋漏偏逢連夜雨,中東危機爆發,曾經賴以維生的重工業、石化產業岌岌可危。孫運璿知道,這場改革勢在必行。但,為何說是賭注?即便經過縝密的資料蒐集與討論,花費鉅額經費、派遣青年赴海外研習一門前景未明的產業,你,願意下注嗎?就算願意,若這樣的願景不被看好,甚至面臨立院與自己閣員的質疑,你,會繼續堅持嗎?
然而他們知道,對的事情,就該堅持到底,不因他人是否支持而動搖。
因此,第一批年輕的高材生赴美學習新技術前夕,孫運璿特地召見他們,進行了一場精神喊話。你可能以為工程師只重視冰冷的邏輯、不談情感,但當年那群聰明的瘦皮猴,在孫院長發自肺腑的鼓勵之下,竟也潸然落淚。事實上,這些人原先在美國都大有可為。他們在學術界表現亮眼,在人民紛紛出走台灣的年代,明明可以選擇安穩的道路,在美國享有大好前途,卻願意在台灣呼喚之際,毅然放下一切、回到家鄉、承接使命。如今回憶往事,他們早已白髮蒼蒼,卻仍在述說這段歷史時熱淚盈眶,甚至數度哽咽。
片中還有一幕讓我印象極為深刻:幾名工程師偷偷跑去遊樂園Ceder Point,回來後遭到團隊領導人胡定華怒斥:「你們要是出事了,台灣怎麼辦?」胡定華如此震怒,正是因為這群人背負的不只是家中的生計,更是家國的前景。
是這樣的使命感,推動他們日以繼夜奮鬥,最終將技術火種帶回台灣,點亮經濟奇蹟。
打造護國神山:竹科的硬派精神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We must succeed.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張忠謀
台灣的半導體,憑什麼勝出?這部片揭示:想要脫穎而出,沒有務實、硬派的精神(hardcore),是無法達成的。三班輪班制、夜鷹計畫、群山計畫......整個竹科彷彿化作喝蠻牛拚聯考的高中生,無數工程師幾乎不眠不休地工作。如片中一位工程師所說,工程師不太管政治,因為沒有實力,何來底氣?
我認為,這不只是工程師的省思,更是對每個行業從業者的提醒。在重視生活品質與心理安全感的當代社會,人們似乎將成就視為理所當然。但如同《我,刀槍不入》所說:「如果溫柔地對待鏡中的自己,就無法大刀闊斧地改變現在、開創未來。」對自己溫柔,或許能換來安逸,但若想取得重大成就、擁有談判的底氣,就不能沒有強大的努力與犧牲。這樣的奮鬥精神,從各大科技業大老—賈伯斯、馬斯克到黃仁勳—的傳記之中,無不昭然若揭。
那些沒被聽見的...
這就不禁讓人想問,在打造護國神山的過程中,犧牲了什麼?片中略有著墨,客家眷村是比較明顯的例子。昔日的廟宇、村落為了興建工廠而被迫遷移,遺留下來的痕跡如今已難以追憶。歷史無法改寫,但電影向觀眾發出探問:未來,我們是否能夠在兼顧經濟發展的同時,保留文化與更多無形的價值?
此外,那些隨叩隨到的工程師,也令人好奇:「他們的家人怎麼想呢?」我聽過許多曾任職科技業的工程師經歷,可以想像他們的家庭、伴侶與孩子也都經歷了巨大的犧牲。當我們讚嘆護國神山、感謝台積電的同時,更不要忘了,在歷任董事長高瞻遠矚的領導背後,是無數家庭共同承受與背負的重擔。
從矽盾到下一座山: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造山者」?
片中提到,蘋果選擇由台積電代工,是因為我們不像世界另外兩大半導體製造商—三星與英特爾—同時生產自家手機與產品零組件。蘋果自然不願將晶片交給競爭對手製造,而國內又缺乏生產晶片的技術與人力,因此代工的台灣,反而成了最佳選擇。事實上,過去也沒人會想到,台灣這個「只幫人做東西」的代工者,竟能把品質做到世界頂尖。這就像是請同學或同事幫忙買午餐,他竟然在5分鐘內就回來,手上不只有雙主餐,還有飲料與甜點,甚至不花你多少錢。
這一切,正來自於前述的奮鬥精神。「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映後座談會提到,這樣的創業精神、這種"Win big or lose it all"的決心,並不輸給矽谷。確實如此,而且或許更應該說「沒有奇蹟,只有打拼」。在國際舞台上,位處邊緣的我們,只靠軟實力難以擁有話語權。唯有下狠功夫、奮鬥到底,才能展現實力、突破困境。
或許可以說,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人民口中的矽盾,也很像是美國隊長的盾牌。它承載著政治與經濟的期望(第一顆晶片的用途,是讓空投宣傳物資的降落傘能夠精準定位位),象徵的是超乎想像的承諾、責任與能力。在我國經濟高度仰賴半導體、幾乎人人是散戶的時代,半導體產業不該只是世界看見台灣的宣傳工具,更是台灣人民的血汗凝聚的結晶。但半導體產業誕生於政治,也將難以脫離政治糾葛。因此這部片讓我看見另一個隱憂:我國的半導體產業,會不會淪為政客的玩具?矽盾是否會變成魔戒,政客藉此創造聲量、博得眼球,卻犧牲了國家的自主?我們更該思考的是:身為半導體領頭羊的台灣,為何仍得仰人鼻息,在中美角力中一再退讓?先賢已逝,誰會是下一個孫運璿、胡定華、潘文淵?誰能重新燃起精銳工程師的使命感,為台灣的下一座產業巔峰全力以赴?
「台灣已經從策略家的必爭之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半導體產業興起的背後是石油危機,如今面對缺電窘境,何嘗不是轉機?《造山者—世紀的賭注》讓我們面對歷史,重拾勇氣,看見生於憂患的堅韌、勇氣與智慧。這不只是抽象的精神價值,更是有血、有肉、有淚、一個個家庭共同承載的記憶。
衷心推薦這部片,無論你是文科生、理組生,在《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中,相信都能看見屬於台灣的風景。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好書閱讀、英文學習、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