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 twins Mommy
說真的,我第一眼看到 STEAM 教育時,心裡也曾讚嘆:「哇,這概念好完整!」但仔細想想,我們的教育從古至今,不就是圍繞這些核心在轉嗎?
只不過現在重新分類、命名,加上英文縮寫,就變成一個時髦的新名詞。🎯 然而,現實中我看到的卻是——
🔹 很多標榜 STEAM 的課程,可能只做了一個小實驗、一幅畫、一個小車拼裝,就自稱「STEAM教育」。
🔹 很多教材內容,其實只涵蓋其中一小部分,卻包裝得像是五個領域全包。
🔹 家長也容易誤會:是不是沒讓孩子上「STEAM課」,就跟不上別人了?
這些現象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真的需要讓孩子,這麼早就「被學會」一個五合一的教育名詞嗎?
🔍 STEAM 是什麼?先來拆解一下:
現在教育現場,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已經成為熱門關鍵字,似乎只要教材課程掛上 STEAM,就代表前衛又高端。但孩子真的需要這麼早學嗎?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基本定義:
🔬 Science(科學):認知與探索不知道的事情
💡 Technology(科技):生活中結合運用的工具
🏗 Engineering(工程):了解機構原理與背後的真相
🎨 Art(藝術):懂得欣賞,累積人文素養
➗ Math(數學):建立在演算上的應用與邏輯思維
這些名詞看起來很複雜,但其實我們過去學的生物、理化、數學、美術,不就是這些內容嗎?只是現在多了AI、程式設計、跨域整合,學習內容被包裝得更炫、更早。
🧱 其實沒那麼可怕,關鍵在基礎能力是否打穩
別被名詞嚇壞了,孩子學習需要的是『能走穩路』的能力。
與其急著讓孩子提早碰電路板、機器人編程,我更在意的是:
👉 孩子的打底能力有沒有穩定?
這幾年陪雙寶的過程中,我自己把學前階段的學習,整理成4個最重要的打底核心。
1️⃣ 自理力:會穿衣、收玩具、自己如廁,能專注把一件事做完。
✅ 培養執行力、邏輯順序、專注力,奠定日後動手做實驗的能力。
2️⃣ 品格力(STEAM沒提,但極重要):學會排隊、等待、說對不起、不搶玩具。
✅ 團隊合作、專題報告、跨域討論,都是從這裡長出來。
3️⃣ 邏輯力:透過分類遊戲、積木搭建、簡單步驟拆解。
✅ 是未來學數理、解決問題、工程設計的起點。
4️⃣ 語文力(STEAM很少提,但我認為是根本):親子共讀、清楚表達自己想法。
✅ 理解力與表達力,會直接影響日後科學報告、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
🌱 打底完成後,STEAM才有意義地延伸
當基礎能力逐漸穩定,孩子開始好奇「為什麼月亮會變形?」「冰為什麼會融化?」這時候才是真正的科學探索契機。
✔ 科學(Science)從生活觀察中萌芽
✔ 科技(Technology)從使用工具中培養
✔ 工程(Engineering)從拆解機構中理解
✔ 藝術(Art)從感受美、欣賞人文中滋養
✔ 數學(Math)從日常數量、分類、排序中建立邏輯
真正的STEAM,其實藏在我們每天跟孩子的生活裡。
🎯 結語:不要被專有名詞嚇壞了
📣 教育名詞可以很多,名詞也會一直變,但孩子的成長規律始終沒有變:
- 適齡、適性才是真正關鍵
- 打底穩了,延伸才會長久
- 學習永遠不需要追流行,而需要陪伴孩子找到屬於他的節奏
別被這些專有名詞嚇壞了,STEAM不必神祕複雜,它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探索與學習。 只要抓對孩子的發展階段,循序漸進打好基礎, 讓孩子帶著好奇心和興趣去發現世界, 這才是最重要、最實在的教育開始。
STEAM很重要,但品格力與語言力,更是STEAM沒說、卻最該打好的基礎。
👉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惑,或正在陪伴孩子探索學習路上,歡迎加入我的方格子,一起交流分享真實的育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