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名:無聲的告別
第六十八章:誰說新聞只能讓人焦慮?
阿琳第一次踏進《光影週刊》的辦公室,是為了訪問一位資深記者,談談「媒體如何影響社會情緒」。
辦公室裡貼滿了各種標語:「新聞不是武器」、「頭條也能很溫柔」、「為新聞注入一點人性溫度」。
她一邊等候,一邊望著牆上的獎狀,還有一張大海報寫著:「這則新聞已過濾焦慮與過度情緒。」
她差點笑出聲。
記者林姐出現在她身邊,笑著說:「第一次來就看到我們的『非暴力標語牆』了?是不是很像幼稚園?」
阿琳忍不住回:「不,只是少了貼紙。」
林姐大笑,然後拉她坐下:「現在很多媒體,為了點閱率只會報『誰罵誰』,卻不報『誰跟誰和好』。我們嘗試反過來看—— 可惜流量也真的反過來了。」
阿琳問「那怎麼辦?」。
林姐說「我們有自己的小方法,像每週一推出《和解故事》專欄。
有一篇報導 是為了機車停車格跟隔壁鄰居吵了十年,後來因為一起種香草才和好。」
阿琳微笑,這個報導 讓她想到家裡的陽台,那盆媽媽留下來的九層塔。
「還有一篇報導,我們追蹤一位脫口秀演員,他決定每一集結尾 都說一句他討厭的政客的好話,後來變成節目最大賣點。」
阿琳問:「所以,你覺得媒體可以改變什麼?」
林姐認真的回應 說道:「媒體不能直接結束戰爭,但能減少仇恨傳播的速度。我們像是過濾器——決定什麼被放大,什麼該冷卻。」
離開時,阿琳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那句標語:「為新聞注入一點人性溫度。」
她心想,如果這句話能貼在全世界的新聞網站首頁,也許大家的情緒都能降個三度。
因為仇恨的言論可以引起討論 營造聲量 拉高流量 提高媒體的收益 所以 為了賺錢 媒體會引發矛盾 激起衝塗 鼓勵仇恨 甚至擴大仇恨
如果可以增加媒體的管控監督 提醒媒體注意自身的責任 避免煽動仇恨的言論,鼓勵媒體宣揚和解與多元共存的訊息
這樣做之後 收看或收聽新聞 就比較不會讓人焦慮 就可能減低戰爭發生的機率 甚至 有機率減少戰爭的激烈程度 降低戰爭的持續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