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生只剩表面,我們還剩下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心靈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富足?

在當今這個物質至上的社會,我們幾乎難以擺脫對新鮮感、刺激感與美好外在體驗的追求。這種「求新求變」的虛榮心理,已深深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社群媒體上,人人都傾向展現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無論是品嘗了什麼美食、購入了什麼炫目的物品,還是出國旅遊、打卡分享,目的常常只是為了讓他人看見「我過得很好」。而我們也早已習慣用這些表象來評斷甚至定義一個人。看得見的外在,成了衡量價值的標準,而看不見的內在,卻被忽視了重要性。

這樣的價值觀,讓人不自覺地陷入匱乏心態。當我們看到別人所擁有的,就開始對自己未擁有的感到焦慮,這份匱乏感其實源於虛榮,而非真正的需要。我們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比較,期待藉由擁有更多來填補內在的空洞,但這終究只是無止境的循環,一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

更可怕的是,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把這些社會灌輸的價值觀,內化成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目標。當你依循的是外界的標準而不是內心的聲音,你自然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你以為你在追求夢想,實則只是被虛假的目標推著走。虛榮心讓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匱乏心態則促使你不停比較。當你被這兩者操控,你就會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而不是自己的人生中。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句話看似浪漫,其實是一種傲慢。當一個人從未真正學會知足,又怎會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甚至不知道為何自己喜歡一樣東西。生活因此變得被動而漂浮不定,只要哪裡熱鬧、哪裡受歡迎,你就往哪裡靠攏。這樣隨波逐流的心態,讓人戴上符合大眾審美的面具,逐漸失去了自己。

雖然我們每個人本是獨立的個體,但若想真正活出「獨一無二」的自我,就必須停止盲目跟風。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請先停下來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只是來自外界的影響?」

愛默生曾說:「從眾與求穩,是讓我們怯於自立的兩大阻礙。」

那麼,你對人生的選擇,是根據主流的道路前進,還是依循內心的方向前行?

我們對於人生不同階段,往往懷抱著某種刻板印象:幾歲應該結婚、生子、買房、升遷……這些年齡與成就的對應關係,其實不過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標準。但這些標準,究竟是誰訂的?為何我們非得照單全收?

許多人小心翼翼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害怕被評價、被貼標籤。久而久之,我們的人生目標竟變成是為了滿足大眾的期待。一個人的價值被簡化為他擁有什麼,而非他是誰。這樣的觀念,早已扭曲了「人」的本質。

真正值得被看見的,不是表面上的亮麗與成就,而是他平時的談吐、他面對生活的態度,以及他對所愛之事的執著。一個人若只活在表象中,也只能看到他人表面的風光,膚淺地活著,虛幻地比較。

或許這樣說聽來有些刺耳,但一個人是否真正成熟,從來不是由外在的條件來決定的,而是來自於他能否在世俗的洪流中表裡如一,堅持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麥特的自我
7會員
13內容數
塞內卡 :「帶著冷靜的心承受試煉,能讓災難失去它的力道和重量。」理性的去思考生活中的種種變化,思考死亡去學習人生值得在乎的「那幾件事」。
麥特的自我的其他內容
2025/02/20
世界上沒有人能預見未來,但大多數人卻對未來抱持種種想法,這是活著的人們欺騙自己的一個天大謊言。
Thumbnail
2025/02/20
世界上沒有人能預見未來,但大多數人卻對未來抱持種種想法,這是活著的人們欺騙自己的一個天大謊言。
Thumbnail
2024/12/22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股潛在的力量,那就是我們的信念。信念不是空泛的想法,而是深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決定了我們如何行動、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如何對待自己。
Thumbnail
2024/12/22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股潛在的力量,那就是我們的信念。信念不是空泛的想法,而是深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決定了我們如何行動、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如何對待自己。
Thumbnail
2024/12/10
試著讓自己:「感受孤獨,擁有孤獨,掌握孤獨。」 孤獨並不負面,也不是對生活的逃避,反而是生活的力量來源。 當我們孤獨時,才能深刻挖掘出內在的天賦,找到真正的目標與方向。
Thumbnail
2024/12/10
試著讓自己:「感受孤獨,擁有孤獨,掌握孤獨。」 孤獨並不負面,也不是對生活的逃避,反而是生活的力量來源。 當我們孤獨時,才能深刻挖掘出內在的天賦,找到真正的目標與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Thumbnail
最近的網路上瀰漫著一種言論,就是「生活的從容感」,大家都在「追求」可以活得鬆弛一點、從容一點,我也試過,但總是覺得做不到 後來我才發現「從容」這件事不是「追求」而來的,而是一個人到了某種年紀、經歷或擁有了某些基本生存的條件後,慢慢滋養而成的
Thumbnail
最近的網路上瀰漫著一種言論,就是「生活的從容感」,大家都在「追求」可以活得鬆弛一點、從容一點,我也試過,但總是覺得做不到 後來我才發現「從容」這件事不是「追求」而來的,而是一個人到了某種年紀、經歷或擁有了某些基本生存的條件後,慢慢滋養而成的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意識的本質,以及在無和有之間波動的世界觀。我們提到了從無到有的奇妙過程,以及意識和行動之間的關係。同時,文章也強調了面對現實的艱難,以及處理生活中起伏不定的時刻。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與財富無關,僅源自個人心態。最後,文章分享了對於平凡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於生存和夢想的反思。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意識的本質,以及在無和有之間波動的世界觀。我們提到了從無到有的奇妙過程,以及意識和行動之間的關係。同時,文章也強調了面對現實的艱難,以及處理生活中起伏不定的時刻。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與財富無關,僅源自個人心態。最後,文章分享了對於平凡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於生存和夢想的反思。
Thumbnail
活在當下的滋味
Thumbnail
活在當下的滋味
Thumbnail
人總是盲目追求大眾認可的價值觀,比如書要念得好、錢要賺得多、房子要住高大上、男人要會賺錢要懂貼心、女人要會操持家務、女孩身材要纖細,男孩要瘦高帶一點精壯等等。 其實沒有一個價值觀可以完整套用一個人的人生,就算是普羅大眾認可的價值觀對我們來說也有可能左支右絀,極不合適。現代人過得這樣揪心、不由自
Thumbnail
人總是盲目追求大眾認可的價值觀,比如書要念得好、錢要賺得多、房子要住高大上、男人要會賺錢要懂貼心、女人要會操持家務、女孩身材要纖細,男孩要瘦高帶一點精壯等等。 其實沒有一個價值觀可以完整套用一個人的人生,就算是普羅大眾認可的價值觀對我們來說也有可能左支右絀,極不合適。現代人過得這樣揪心、不由自
Thumbnail
當我們與一個人交往久了,才能真正瞭解他們。外在的表象往往掩蓋不了一個人的內心。人們為了滿足物質慾望,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真正的快樂卻來自於健康、陪伴、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非物質上的滿足。
Thumbnail
當我們與一個人交往久了,才能真正瞭解他們。外在的表象往往掩蓋不了一個人的內心。人們為了滿足物質慾望,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真正的快樂卻來自於健康、陪伴、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非物質上的滿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