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陽光斜斜地灑進窗邊,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從廚房跑來,手裡緊緊握著兩顆蘋果。她大約四歲,綁著兩束圓圓的辮子,眼睛亮晶晶的,一臉得意地對媽媽說:「媽咪,我幫你洗了蘋果!」
媽媽低下身,看著她手中那兩顆蘋果,一顆明顯比較大,外皮紅潤光滑,看起來甜美又多汁,另一顆則略小,顏色淡一些,形狀也有點歪斜
媽媽心中一動,也許她會把那顆比較大的蘋果留給我吧?她溫柔地問小女孩:「寶貝,可以分媽媽一顆嗎?」
小女孩聽見後沒有馬上回話,而是低頭仔細端詳著兩顆蘋果,她眉頭微微皺起,像是在做一個重大的決定
接著,她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舉動...

她先在大顆的蘋果上咬了一口,「喀嚓」,聲音清脆響亮
再轉向小顆的蘋果,也咬了一口
媽媽心頭一沉,原本溫柔的眼神瞬間僵住。她望著那兩顆蘋果上新鮮的齒痕,心裡浮出一絲難以掩飾的失望與受傷,孩子怎麼能在被問到「可不可以分媽媽」的時候,反而自己先咬了兩口?難道是捨不得分享?還是根本沒把媽媽的話放心上?
正當媽媽陷入情緒的漩渦時,小女孩突然將其中一顆蘋,那顆小一點的遞了過來,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
「媽咪,這顆比較甜,我給妳吃~」
那一刻,媽媽愣住了。她愣愣地接過蘋果,鼻子一酸,剛才心中的誤解與難過瞬間化為一股暖流
原來,小女孩不是不願分享,而是以她自己幼小的方式,在判斷、在選擇,把「她覺得最好吃的那一顆」留給媽媽
那兩口咬痕,不是自私,是試吃;不是占有,是愛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