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歐洲,先了解希臘歷史

趴趴造-avatar-img
發佈於歷史文化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歐洲歷史補給包01》,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raw-image

馬拉松之役(喬治·羅赫格羅斯,1859年)

在分享歐洲旅遊之前,還是需要先補充一下歐洲的歷史。歐洲的歷史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密不可分,在藝術、建築和哲學等方面都能看到看它們的身影。不過,若只從這兩古文明解讀歷史仍然有限,因為歐洲也深受猶太教衍生的基督信仰影響,才形成了如今一個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體系。

若在訪問前未能先建立起相關知識,我們將難以真正理解當地文化所承載的精髓。因此,筆者希望通過這一系列,從上述兩方面淺談歐洲歷史,讓我們在欣賞歐洲美景、藝術時不至於淪為走馬看花,否則實在是太可惜了。

延伸閱讀

預防針

本篇內容僅為筆者的學習筆記,旨在認識歐洲旅遊中的所見所聞。歷史部分內容僅供參考。

摘要

  1. 當代希臘地理
  2. 希臘史前傳:愛琴海古文明
  3. 最強城邦:雅典與斯巴達
  4. 希臘危機:波希戰爭
  5. 虎視眈眈的波斯帝國馬拉松之役:雅典的逆襲溫泉關之役:斯巴達300壯士
  6. 再見希臘:亞歷山大帝國崛起

1.當代希臘地理

歐洲地理

raw-image

歐洲地圖(圖片來源:Snazzy Maps)

歐洲大陸以南有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向西橫跨大西洋,通往美洲大陸;向東則與西亞相連。依地理位置區分,歐洲可大致分為西歐、東歐、中歐、北歐、南歐四部分。西歐有荷蘭、英國、法國;東歐有立陶宛;中歐有捷克、德國、波蘭;北歐有丹麥、挪威、芬蘭、冰島;南歐則有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

希臘地理

raw-image

希臘地圖(圖片來源:Snazzy Maps)

希臘位於歐洲東南方,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南靠地中海;東臨愛琴海;以西有義大利;以東有土耳其;以北有北馬其頓共和國;以南則有埃及、敘利亞等國,是歐、亞、非三大陸的交接處。南邊的克里特島是希臘最大外島,據說是眾神之王—宙斯的出生地。

希臘地形與首都

希臘山地居多,佔全國土地面機80%,其中以北邊的奧林匹斯山最為出名,相傳為希臘眾神的住所,也是希臘的最高峰。希臘的首都是位在中南方沿海地區的雅典,也是古希臘著名的城邦,其中帕德嫩神廟更是旅遊必訪景點。

2.希臘史前傳:愛琴海古文明

古希臘是一個國家?

古希臘並非指單一國家,而是指巴爾幹半島一帶數百個城邦的總稱,或是希臘文明曾存在的區域。範圍遍及現今希臘周邊、愛琴海島嶼,以及少部分的義大利、土耳其地區。其中古希臘最有名的城邦為雅典和斯巴達,從斯巴達300壯士、馬拉松比賽乃至民主制度都與它們息息相關。

古希臘的誕生

raw-image

邁錫尼遺址(圖片來源:K beard,公有領域)

從地理來看,古希臘文明誕生之前,南方的埃及文明和東方的西亞文明早就已經發展起來了(4500年前至3100年前)。由於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相鄰,互動頻繁,順勢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發展,因此在西元前3000年~1200年間,愛琴海孕育出了邁諾安(Minoan)和邁錫尼(Mycenae)等文明,被認為是希臘文明的起源。

這段期間也發生了很多事,但簡言之,愛琴海的古文明最終在外族多利安人的入侵下走向滅亡,希臘一帶因此陷入一段黑暗時期,直到西元前800年才逐漸復甦。

主流觀點認為古希臘誕生於西元前8世紀,這一時間點也反映了黑暗時代的結束(個人推測)。而如今我們所提到的「古希臘」就是指西元前八世紀誕生至西元前146年滅亡的整個希臘文明和城邦(當然,廣義上的古希臘也能泛指一種概念,具體意義要根據上下文而定)。

3.最強城邦:雅典與斯巴達

希臘城邦政治

由於希臘剛脫離黑暗時期,加上地理受限,因此難以實現區域統一,才形成了諸多城邦各自為政的現象。廣義上來說,你可以把城邦視為小型獨立的國家。每個城邦都有專屬的政治體系,當中有些會互相結盟,而有些則互看不順眼,常常起衝突。其中雅典與斯巴達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城邦,儘管兩者仇視彼此,卻曾協力擊潰了強大的波斯帝國,造就了希臘的輝煌傳奇。

城邦典範:雅典

raw-image

雅典帕德嫩神廟(圖片來源:Canva)

雅典城邦位於希臘沿海,得益於發達的海上活動,帶動經濟繁榮,這使得雅典人能無後顧之憂,在閒暇之餘鑽研學問,進而促成哲學、幾何學的誕生。我們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歐幾里得都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出生的。

提起雅典,大家總會將它視為民主的搖籃。在過去它是希臘的模範城邦,因此也有不少地區借鑑引入民主制度,但還是以雅典的體系為完善、最具代表性。

這裡必須要注意,雅典的民主制度與我們當今認識的民主略有不同。雅典的社會是由奴隸、外邦人(非雅典出生的人)、女性和男性…等組成。雖然雅典人可以參與立法、行政相關事務,卻僅限於具備公民資格的人,而當中只有成年雅典男性才能獲得公民身分,並非真正意義上人人都能參與政治。

不過撇除公民資格的爭議性,雅典的政治體系仍十分前衛,雅典並沒有君主,國政由執政官(Archon)和行政官員負責,這些官員受公民大會(Ekklesia)監督,如果被判定有危害城邦之疑慮,是可能被驅逐出境的。從這裡便可看出公民大會的權力不容小覷。

公民大主要負責城邦的外交、內政,並透過討論、投票決定結果。在公民大會之下,則有五百人議會(Boule)決定大會的議程和議題。司法上採民眾法庭制(Dikasteria),協助法庭陪審工作,歷史上曾審理蘇格拉底的死刑案件。為避免權力集中,雅典部分官職採用抽籤制,參與次數也受限制,以確保從政機會的公平性。

好了,如果再講下去就要睡著了,法治層面真的很複雜,這裡就淺談帶過。

血汗戰士:斯巴達

raw-image

斯巴達300壯士(圖片來源:Cleber.knfire,公有領域)

斯巴達多半被描繪成蠻橫的民族,其實他們是多利安人的後代(前面有提到多利安人入侵愛琴海一區),在古希臘世界中屬於相對新興的勢力。由此可見,斯巴達並非一個根基古老的城邦,雖然歷史不如雅典久遠,卻有異於常人的軍事實力。

斯巴達社會實行奴隸制與寡頭政治(Oligarchy)。奴隸大多為被征服的原住民,又稱為黑勞士(Helotes),在斯巴達社會負責最低階的農業工作。寡頭政治聽起來有點陌生,不過白話文就是由貴族主導的專政體制,這與我們熟悉的獨裁、君主、民主制皆不同。

而斯巴達的軍力之所以如此突出,都要歸功於嚴格的軍事訓練。斯巴達男性自出生起便肩負為國效力的使命,剛出生的男嬰都需要經過嚴格篩選,殘疾的嬰兒會被淘汰,只有健康的男嬰可以留下,而他們七歲起就得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汗)。

除了戰鬥操練,斯巴達的戰士們也長期處於挨餓和受寒的高壓狀態,這是為了模擬戰場,也是訓練的一環。這樣子的生活將持續到20歲入伍為止,而這些戰士也必須服役到60歲才能退休。只是面對戰爭、營養不良等問題,大多數人根本沒辦法活那麼久,若有幸能活到30歲就該偷笑了,只能說斯巴達的強大真的是用血汗換來的。

4.希臘危機:波希戰爭

虎視眈眈的波斯帝國

raw-image

波斯帝國版圖(公有領域)

raw-image

波希戰爭地圖(圖片來源:Snazzy Maps)

正當雅典與斯巴達在希臘互相廝殺,西亞的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早已崛起,接續併吞新巴比倫、埃及、小亞細亞等地,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當時的波斯國王把目光轉向了愛琴海上的希臘,波希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波希戰爭大約發生於公元前5世紀,它並非指單一的歷史事件,而是指雅典、斯巴達與波斯帝國之間的多次戰役與衝突事件。波斯帝國曾幾次向愛琴海地區討伐,企圖將希臘城邦納入帝國版圖,最著名的戰役包括馬拉松之役和溫泉關之役,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雅典和斯巴達強大的戰鬥力。

馬拉松之役:雅典的逆襲

raw-image

馬拉松之役(喬治·羅赫格羅斯,1859年)

馬拉松之役是雅典與波斯帝國最具代表性的戰役,發生於西元前490年。當時波斯大軍渡海西侵,在雅典附近的馬拉松海灣登入,與雅典展開激烈的廝殺。儘管雅典軍隊只有1萬名士兵,卻成功擊潰了具人數優勢波斯軍隊(推測2萬多名),最終光榮獲勝。

不過談起馬拉松之役,勢必要提及「馬拉松」運動的由來。起初,波斯大軍在馬拉松取得優勢,眼看雅典士兵岌岌可危,需要更多戰力,統帥便派士兵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跑回雅典尋求支援。想不到當時的雅典只剩下老弱婦孺,菲迪皮德斯只好將目光轉向其他城邦,尤其是好戰的斯巴達。

斯巴達雖然同意支援,但無法及時出兵協力(有祭祀活動),菲迪皮德斯便匆匆帶著消息趕回馬拉松,結果沒想到雅典早就成功擊退波斯軍隊了,於是他又急忙返回雅典,宣布雅典勝利,隨後倒地身亡(菲迪皮德斯:乾,做白工,是要累死誰^^?)。

菲迪皮德斯大概是被歷史耽誤的運動選手,因為他在短短的兩、三天內輾轉於馬拉松、雅典和斯巴達三地,保守估計跑了一、兩百公里,甚至高達六百,這成果就算放到今天也是很了不起。而當今的馬拉松標準距離為42.195公里,就是源自馬拉松至雅典的距離。

不過,可別以為馬拉松是一項橫跨千年的傳統賽事。第一場馬拉松運動直到1896年的首屆現代奧運會才出現(首屆現代奧運在希臘雅典舉辦),其實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而已,所以馬拉松不過是後人引用歷史事件所產生的新運動。

溫泉關之役:斯巴達300壯士

raw-image

列奧尼達在溫泉關(達維,1814年)

在雅典迎來勝利後,希臘各城邦也意識到虎視眈眈的波斯帝國,便決定聯合對抗敵人,雅典與斯巴達的恩怨情仇也就暫時被擱置一旁,建立起盟友關係。接下來,希臘與波斯進入了10年的休戰期,直到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國再次襲來,準備雪恥一番。

這一次的波希戰爭,斯巴達和雅典分別擔任了陸軍與海軍的角色,並分別於溫泉關與薩拉米灣迎接敵人。其中溫泉關之役再次創下希臘奇蹟,當時波斯王率領約至少10萬名陸軍,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親自出征,卻僅派300名勇士上戰,即便加上奴隸、志願軍、各城邦士兵,合計也不過7000名。這人數懸殊甚至比馬拉松之役的雅典高上好幾倍,但希臘士兵靠著地形優勢,成功牽制敵方,並且為希臘各城邦、雅典爭取充裕的時間集結兵力。

波斯大軍費盡千辛萬苦才打通溫泉關,但也為時已晚,因為雅典早在薩拉米灣取得勝利。波斯軍隊無論在海上和陸上都受到重創,最後只好撤退希臘。

本次戰役後希臘與波斯仍有幾次衝突,但面對眼前頑固的小蝦米,波斯大軍也束手無策,屢屢戰敗,帝國也轉來了衰退期,並於西元前330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至此開啟新歷史篇章。

再見希臘:亞歷山大帝國崛起

昔日盟友的背叛:伯羅奔尼撒戰爭

raw-image

伯里克利葬禮演說(菲利普·弗爾茨,約1877年)

隨著波希戰爭結束,雅典與斯巴達的合作關係也畫下句點。這兩個城邦在波希戰爭的成就有目共睹,自然成為了希臘強國,並不斷向外擴張勢力。在短暫的和平關係後,又迎來了長達二十幾年的衝突,被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

這場戰爭的懶人包就是斯巴達尋求波斯合作,成功擊敗雅典這個死對頭,雅典國勢由盛轉衰。不過斯這場勝利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歷史的聚光燈早轉向希臘北方的馬其頓王國,接下來我們將迎來一個新帝國的崛起。

新帝國橫空出世

raw-image

亞歷山大大帝(公有領域)

馬其頓原先是希臘北方的小國,當雅典與斯巴達在內戰中打得不可開交,國王腓力二世老早抓住機會,開始向希臘擴張領土。隨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繼承父業,帶領軍隊征服西亞,成功建立起一個新的強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西元前336年至前323年),並被世人尊稱為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亞歷山大除了建立大帝國,還開啟了希臘化時代。他鼓勵通婚、推廣希臘藝術和希臘語(α、β、γ...)以促進文化融合,我猜這麼做應該是為了模糊族群關係,有利於統一及管理啦。不過亞歷山大在30歲就去世了,在位時間並不長,加上版圖太大,局勢相當不穩,帝國最終在他的領將瓜分下逐漸分裂,形成了多個王朝、政體,直到西元前2世紀奧古斯都建立羅馬帝國才又統一。

結語

至此,筆者稍微帶過了簡單的希臘歷史,如果你能看到這真的要恭喜你,因為有了基本的認知,我們才能開始討論「文化」層面的內容。最後筆者想列出這篇文章的關鍵字,如果你能理解這些概念和之間的關係,那麼就算是成功畢業了。

你可能也喜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趴趴造學習筆記
4會員
56內容數
用360度視角探索全世界,以下是我的生活紀錄和******學習筆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上回我們談到,君士坦丁是如何的固若金湯、難攻不落,而且對波斯來說千里迢迢,要攻陷它根本是有如登天一般的志業。那麼波斯的戰略地理位置又是如何呢? 古代波斯帝國的首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河岸城市,泰西封(Ctesiphon),離巴格達不遠,彼此之間就像是大秦咸陽、大漢長安間的繼承關係。往東南走,就是農
Thumbnail
上回我們談到,君士坦丁是如何的固若金湯、難攻不落,而且對波斯來說千里迢迢,要攻陷它根本是有如登天一般的志業。那麼波斯的戰略地理位置又是如何呢? 古代波斯帝國的首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河岸城市,泰西封(Ctesiphon),離巴格達不遠,彼此之間就像是大秦咸陽、大漢長安間的繼承關係。往東南走,就是農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大家好,昨天的貼文似乎讓一些讀者有點誤解,以為當中世紀希臘半島斯拉夫化以後,希臘語已經面臨生死存亡危機。其實希臘語在古典時代—中世紀是個非常蓬勃的語言,母語人士的分布也比現在廣得多。 在古典時代,海洋貿易活動十分蓬勃的希臘人,就在地中海、黑海沿岸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定居點和城市。如第一張圖所示,包含小
Thumbnail
大家好,昨天的貼文似乎讓一些讀者有點誤解,以為當中世紀希臘半島斯拉夫化以後,希臘語已經面臨生死存亡危機。其實希臘語在古典時代—中世紀是個非常蓬勃的語言,母語人士的分布也比現在廣得多。 在古典時代,海洋貿易活動十分蓬勃的希臘人,就在地中海、黑海沿岸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定居點和城市。如第一張圖所示,包含小
Thumbnail
從六世紀開始,繼持續數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之後,斯拉夫人接踵而至,也開始不斷遷徙至中歐、南歐等地。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領土之一,巴爾幹半島。 這一股股大小規模的移民,時而和平移居,時而以劫掠的方式侵入,逐漸佔據了巴爾幹半島絕大多數的鄉村地區。最強大的勢力,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亞人
Thumbnail
從六世紀開始,繼持續數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之後,斯拉夫人接踵而至,也開始不斷遷徙至中歐、南歐等地。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領土之一,巴爾幹半島。 這一股股大小規模的移民,時而和平移居,時而以劫掠的方式侵入,逐漸佔據了巴爾幹半島絕大多數的鄉村地區。最強大的勢力,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亞人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先說,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巴爾幹以前,巴爾幹半島長期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全方面影響下,希臘語本來就很興盛了。 當土耳其人到來時,我們可能會想像波斯語、土耳其語或是阿拉伯語會取而代之。然而並沒有。 因為鄂圖曼帝國相比起直接統治,省心省力的間接統治更符合其心意。 而與這個理念相輔相成的,則是鄂
Thumbnail
先說,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巴爾幹以前,巴爾幹半島長期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全方面影響下,希臘語本來就很興盛了。 當土耳其人到來時,我們可能會想像波斯語、土耳其語或是阿拉伯語會取而代之。然而並沒有。 因為鄂圖曼帝國相比起直接統治,省心省力的間接統治更符合其心意。 而與這個理念相輔相成的,則是鄂
Thumbnail
前言 每個前年已久的帝國終將有殞落的一日,樹立千年的埃及帝國也不例外,在經營這個尼羅河企業時候,曾有一個希臘聯邦城~馬其頓開掛的辣個男輪~亞歷山大, 一人之力打敗雅典與斯巴達,一舉滅掉了強大的波斯帝國,也滅了埃及這個古老的帝國,若不是人的體力有限,甚至要越過印度河並吞掉印度也有可能,成為史上
Thumbnail
前言 每個前年已久的帝國終將有殞落的一日,樹立千年的埃及帝國也不例外,在經營這個尼羅河企業時候,曾有一個希臘聯邦城~馬其頓開掛的辣個男輪~亞歷山大, 一人之力打敗雅典與斯巴達,一舉滅掉了強大的波斯帝國,也滅了埃及這個古老的帝國,若不是人的體力有限,甚至要越過印度河並吞掉印度也有可能,成為史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