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補給包02》,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在古希臘這片思想的沃土上,曾誕生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在哲學、政治、數學等諸多領域皆有突破,並深深影響西方文明的進程。上次筆者淺談了古希臘的歷史,這次則要介紹幾位你必須認識的希臘名人,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成就和貢獻。前情提要:了解歐洲,先了解希臘歷史
摘要
- 遍地開花的軸心時代
- 古希臘七賢
- 希臘三哲人
- 歷史文學
- 科學數理
1.遍地開花的軸心時代
什麼是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用來描述人類思想的重大轉折期。他認為約西元前800年至前200年間,各地文明普遍出現了偉大的精神領袖,並為人類思想帶來深遠影響。
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以理性探討真理,建立哲學思維;古印度的釋迦牟尼挑戰婆羅門教的命定觀,催生佛學的誕生;先秦的孔子與老子開創儒、道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基石;古猶太的先知們推崇一神信仰,並在日後影響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哲學是西方世界的專利嗎?
從軸心時代這一現象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思想進程並非由單一文明演變而來,因此也就無優先之分。筆者想談這個概念是因為大多人聽到「哲學」會直接聯想到古希臘,並產生了人類思想起源於西方世界的謬誤,這樣的觀點會過於西方主義論。
再者,雖哲學這一概念是由古希臘人提出,但就其定義來看,哲學(philosophy)其實是一種愛(philia)智慧(sophia)的人生態度,以這個角度去解釋,我們常聽到的釋迦摩尼、孔子、老子也可以是哲學家,當然我覺得統稱這些人為「思想家」更為合適。總之,筆者不是想否定哲學一詞背後的文化含義,只是希望大家可以用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這概念和整個世界。
好,扯遠了。
2.古希臘七賢
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誕生之前,希臘各地早就出現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其中又以「希臘七賢」為代表,以下介紹兩位較常聽見的人物:泰利斯和梭倫。
泰利斯:水是萬物之源

(圖片來源:Canva)
出生於米利都的泰利斯是希臘七賢代表人物,也是希臘哲學的啟蒙者。他提出了「水是世界萬物之源」的觀點,在當時可是非常新穎,畢竟古希臘的世界觀是建立在神學之上的。
這也影響了他的學生阿納克希曼德,並提出世界是由一種自然的非有型物質「阿派朗」(Apeiron)構成。萬物起源的討論也逐漸從形而下走向形而上,再次激發出更多新觀點。
這些以自然探討宇宙本質的思想體系又被稱為「米利都學派」,體現了古希臘從神學世界觀走向自然世界觀的現象。
梭倫:雅典政治推動者

梭倫(梅里·約瑟夫·布隆代爾,1828年)
在梭倫實施一系列改革之前,雅典社會貧富差距懸殊。貴族擁有大部分土地、權力與財產,不少平民卻揹負重債,須自賣為奴效力。在貴族與平民對立的社會風氣下,梭倫成為了雅典執政官,由於他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家庭,因此受貴族和平民兩方青睞,他們都認為梭倫會捍衛自己的權益。
上任後,梭倫首先解除「負債令」,境內債務一律歸零,並且贖回被賣到海外的雅典奴隸,隨後再透過貨幣貶值等手法緩解社會經濟。雖然平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卻沒有持久,其次是雅典債主多為貴族,解除負債也造成貴族利益受損,因此梭倫最終還是得罪兩方,只有中產階級成為了既得利益者。
即使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梭倫仍未以武力、集權方式治國,反倒重新洗牌了雅典政治模式。以往在雅典從政必須取得公民身分,但這些公民多由貴族壟斷,因此平民的影響力有限。梭倫則重新定義了公民身分,分散執政權力,他依照每個人的收入,把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由上到下分別為:五百斗級(Medimnoi)、騎士級(Hippeis)、雙牛級(Zeugitai)和日佣級(Thetes)。此外,梭倫也創立了四百人議會(為五百人議會前身)和公民陪審法庭(Heliaea)等機構,前者負責公民大會的議程討論與推動,後者則審理民事糾紛、司法案件。
不同等級的公民可從事不同種類的政治職務,即使是日佣級的公民也能參與公民大會討論、享有投票權、參與法庭審理等權利。雖然梭倫的改革仍有許多不完美之處,但也為雅典的政治打下了基礎。
3.希臘三哲人
蘇格拉底: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衛,1787年)
蘇格拉底一生致力於探討人類本質。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皆以追求「善」為目的,而實踐善的前提在於知識的積累。唯有獲得知識,人才能辨明善惡,並在此基礎上實踐美德,最終達成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蘇格拉底經常和他人討論倫理問題,如何謂正義、節制或勇氣。討論中,他總避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透過「反詰法」(又稱蘇格拉底式對話法,Socratic method)激發對方思考(有夠沒責任)。我想任何人和他討論肯定都會惱羞,不過他相信唯有這樣的交流才能真正觸及知識和真理,甚至把自己比喻為「助產士」,負責為他人生產知識。
隨著新的哲學思潮涌入雅典,蘇格拉底吸引了一批追隨者(如括柏拉圖與色諾芬),影響著雅典青年。然而,因為他時常批評民主制度和挑戰雅典傳統價值,也成了民主派和傳統人士的眼中釘。或許是得罪太多人,蘇格拉底最終遭「不敬神明」與「敗壞青年」兩項罪名起訴。在民眾法庭上,他曾為自己辯護,但未能說服多數公民,於是被判死刑、服毒自盡。這一事件後來被稱為「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在世時並未留下任何著作,有關他的生平與思想,全靠學生們的紀錄流傳至今(與孔子很像)。他將哲學的重心從探索宇宙本質(自然哲學)轉向對人類自身的反思,開創了「倫理哲學」的先河,並啟發了許多人。即便後世將他視為偉大而充滿智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始終堅信一件事:「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
柏拉圖:理型論

雅典學院(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柏拉圖出生於雅典貴族家庭,年少時偶然聽見蘇格拉底的演講深受啟發,便決定拜師為徒。在歷經蘇格拉底之死後,柏拉圖開始反思正義與政治等問題,並周遊各地尋找答案,最後於四十歲重回雅典,建立雅典學院(又稱柏拉圖學院,Academy)。雅典學院一直到西元6世紀都是歐洲的學術中心,直到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關閉才停止運作。
當今我們所認識的蘇格拉底生平及思想,一部分源自於柏拉圖《對話錄》的幾篇紀錄,如《申辯篇》紀載了蘇格拉底受審時的辯詞;《克里托篇》則分享了富人克里托說服蘇格拉底在刑前逃離雅典的故事。
回到柏拉圖的個人成就,他與蘇格拉底同樣相信世間有真理存在,這與當時智辯家(Sophist)盛行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互相衝突(這一派認為世間不存在客觀真理,全因個體差別而異)。於是柏拉圖提出了「理型論」(Idealism),他認為理型是一種超越感官、永恆且完美的概念,世間萬物都存在著理型,我們之所以能在感官世界辨別萬物,就是因為這些概念具有理型的特質。
例如,世界上有許多種綠色,有深有淺,但我們之所以能夠識別綠色,是因為在感官世界之外存在著一個完美的「綠色理型」。這個理型代表了綠色的本質,而現實的所有綠色都具有這一理型的部分特質。這一理論同樣解釋了為何人類能夠感知諸如善、正義、美德等抽象概念,儘管現實中沒有完美的善、正義或美德,我們仍然能夠感知並理解這些概念,因為它們也擁有各自的理型。
轉向政治,柏拉圖曾寫下《理想國》(The Republic)一書,分享屬於自己的政治哲學。他在書中提出洞穴寓言,探討教育與學習的意義。除此之外,柏拉圖也批評了雅典民主制度,他認為民眾不具備專業知識,不應過度參與政務。反之,治理工作應由懂哲學的人負責,因為只有哲學家是無私的,且具備智慧、勇敢、節制、正義等德性,能夠帶領城邦發展(當然書中還有很多觀念,但就有機會再分享吧)。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

亞里斯多德(弗朗西斯科·海耶兹,1811年)
亞里斯多德並非於雅典出生,不過他曾就讀雅典學院,向柏拉圖學習。在柏拉圖去世後則被馬其頓王國聘請為亞歷山大的老師。他的研究領域包山包海,有物理學、形上學、詩歌(包括戲劇)、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倫理學...等等,因此又被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
亞里斯多德是位思想嚴謹、善於論證推理的哲學家,他的著作多半艱澀難懂,授課知識也相對龐大。雖受教於柏拉圖名下,但他不完全贊同老師的觀點,「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是他的經典名言。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探討事物本質,並提出「四因說」來反駁柏拉圖的「理型論」。此外,他還提出了「三段式論證」,推動邏輯學的發展。
4.歷史文學
荷馬:荷馬史詩

行進中的木馬(喬凡尼·多美尼科·提也波洛,1773年)
關於詩人荷馬與其著作《荷馬史詩》(The Homeric Epics)皆有不少爭議。有人說荷馬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也有人說荷馬是一群來自不同年代的人,主要是因為《荷馬史詩》的內容橫跨多個時空背景、敘事手法不一且成書時間不符合古希臘歷史(成書時間正直希臘黑暗時期)。
儘管如此,《荷馬史詩》對文學和歷史的貢獻仍不容小觀,過去甚至是雅典教育必讀著作。史詩分別由《伊利亞特》(The Iliad)和《奧德賽》(The Odyssey)兩部分組成,並以詩歌體紀錄了古希臘之前的風俗民情和歷史故事。這種紀錄方式可能受當時的口傳文化(Oral tradition)影響,因此推測內容是由民間流傳,再經由作者匯集編纂而成。
有關「特洛伊戰爭」的紀載便出自於《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前者描述特洛伊戰爭末年戰事,後者為國王奧德修斯戰後返鄉的故事。根據推測,特洛伊戰爭是發生於公元前十二世紀的歷史事件(恰巧是黑暗時代的開始),不過考量到史詩內容的民傳性質,故事真實性有待考量,只能作為參考。
至於特洛伊戰爭到底發生了什麼,有機會再說吧(我只覺得很瞎)。
希羅多德:歷史

《歷史》第8卷莎草紙抄本殘片(約2世紀,公有領域)
希羅多德出生於波斯戰爭期間,他的故鄉在土耳其的希臘殖民地,曾和父親參與政變,但以失敗告終。之後希羅多德離開了家鄉,遊歷各地,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完成《歷史》(Histories)一書。
後人將《歷史》分成九卷,每卷以古希臘繆思女神命名。前部分紀錄了希臘、波斯各地的風俗民情,後部分著重於研究波希戰爭的始末,內容主要取自希臘和異邦各地的民間考察。
其實歷史(Hístory)一詞在古希臘語意為調查(Historía),由此可見整本書就是希羅多德的個人研究。這本書的價值並非在希羅多德提供了百分之百客觀、正確的史事內容,而是他以一種新而有遠見的方式紀錄下了歷史。希羅多德曾在書中提到,希望透過自己的紀錄保存人類的豐功偉業,以免於遺忘。書中內容都是由他個人判斷和篩選的,以盡量符合事實。或許《歷史》並非一本完美著作,但希羅多德追求史事的嚴謹態度,也是這本書的精隨。
5.科學數理
畢達哥拉斯:畢氏定理

畢氏定理(圖片來源:Canva)
畢達哥拉斯聽上去沒有記憶點,但你肯定對他的「畢氏定理」不陌生,以他為中心的學派在數學各方面皆有研究,影響至今。
畢達哥拉斯是阿納克希曼德的學生,他進一步解釋阿朗派,最終提出萬物本源為「數字」。他認為數字符合阿朗派的概念,它雖無形體、無法觸碰到,卻又存在於世界之中,得以被感知。
除此之外,畢達哥拉斯也是第一位提起「哲學」一詞的人,他曾描述自己為一位「熱愛知識的人」,即為哲學家(Philosopher)。
歐幾里得:幾何學

歐幾里得(安東尼奧·切弗隆蒂,17世紀)
聽到數學就想睡覺,但還是要簡單帶過歐幾里得,我們如今對幾何的認識主要是源自他的《幾何原本》(Elements),其實這本書是歐幾里得基於前人累積的數學知識編篡而成,因此書中的概念並非完全由他一人所創。
《幾何原本》共分為13卷,內文定義了基本的幾何概念,如何為平面、直角、垂直、銳角等等,並導出了465個命題和推算過程,這些命題後來就成了我們中小學數學課的內容啦。據說流傳度僅次於《聖經》,可見其影響力。
阿基米德:槓桿原理

阿基米德之死(湯瑪斯·德格治,1815年)
阿基米德出生於雅典晚期的敘拉古(義大利西西里一帶),年少時曾被父親帶到亞歷山大城(埃及)學習,熱衷於數學研究。晚年敘拉古遭羅馬攻陷,阿基米德便死在了羅馬士兵手下,人生就此畫下句點。
過去阿基米德曾受敘拉古國王委託,辨別皇冠是否為純金。這問題困擾他許久,直到有一次在泡澡時,阿基米德注意到水不斷從浴池排除,於事發現了物體體積、重量和排出流體之間的關係。最後他透過一場實驗,成功判別皇冠非純金製成,並根據上述概念寫下《浮體論》(On Floating Bodies)。
除了《浮體論》,阿基米德還透過幾何原理估算出圓周率的範圍(3.14163~3.14286間)。他也曾自詡能夠撐起地球,那句「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就是他說的。雖然沒有機會撐起地球,阿基米德卻透過「槓桿原理」 成功將國王的巨船移入海裡。因為他的發現,人們才能更輕鬆地搬運重物,這對後來的建築工程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
以上就是古希臘名人的介紹啦!洋洋灑灑寫了五千多個字,終於告一段落。這些希臘名人皆出生於不同年代,從七賢人到阿基米德,橫跨了整個希臘時期,當中還有不少人是師生關係,相信大家早就眼花繚亂了。
不過別擔心,為了讓大家記得誰是誰,以下幫各位整理每個人物的關鍵字,順便搭配時間線來看,就能建構出較完整的希臘世界觀啦。
最後,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恭喜成功解鎖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幅畫當中列出了許多古希臘名人,相信在認識他們後,看這幅畫會更有感觸。有關於作品介紹,就讓我們留到下次吧!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