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五,外面又在暴雨,雖然上班時淋了一身濕,但還是想來聊點輕鬆又很現實的議題,讓腦袋也吹點風。
你有沒有這種時候?
每天一到公司,打開電腦就埋頭寫 code,任務一個接一個解,技術難題也不是沒看過,可下班時總覺得心裡空空的。你開始懷疑,這樣一直寫、一直改,最後真的有什麼人會記得我做過什麼嗎?
有時候看到團隊裡那些總是能一語道破問題本質、讓整個產品方向瞬間清晰的人,心裡還是忍不住想:「要是我也有那種敏銳度就好了!」,這種「我不只是來寫程式的吧?」的自我質疑…
尤其現在這種 AI 當道的年代,每天都有人在問:「我們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更激起了一種不安…「到底怎樣的工程師才不怕被替代?」
我覺得,這背後其實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期許: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被團隊、被業主看到,想被認同成『有影響力的人』,不只是螺絲釘。
我自己以前也覺得,把技術練好、功能寫好,就是一切。但這幾年接二手、三手案子的經驗讓我大開眼界。
你會發現,技術門檻真沒想像中高,大部分問題都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沒搞懂真正要解的是什麼。最常見的情境,就是大家照規格做完了,最後流程卻繞三圈、用戶還是卡住。
我最有感的一次,是在做訂單流程那案子。功能做完了,流程也沒錯,但用戶最後就是找不到要按哪裡,因為畫面上根本沒一個引導或提示。
那一刻我才發現,工程師的成就感,真的不是「功能做出來了」這麼簡單,而是當你主動把那個『問題』解開,讓整個產品順了,這種爽感和認同感才是真的。
這些年下來我越來越相信,會寫程式是基本盤,會看懂問題、能想一層、敢多問一句「這樣設計真的合理嗎?」的,才是團隊裡不可被取代的那種人。
技術,AI 終究會學;但你站在現場看到用戶卡住、幫他們少繞一圈的那種同理心,還有那種願意多思考一層的主動,才是我們這一代軟體人最值錢的地方。
我想說,這也是我一直勉勵自己的關鍵點!不要只是把規格寫出來,而是把問題想清楚、把體驗設計順,把團隊帶到對的方向。
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價值,不是嗎?與其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取代,不如問問自己:
今天,我有沒有幫團隊多想一步,有沒有讓產品少繞一圈?
如果有,那你已經比昨天的自己更靠近理想中的樣子了。
看著窗外那狂風暴雨…南部的朋友們下班注意安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