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年代,有任何商業想法的人,都該會一點 vibe coding。不管你是不是本科、是不是工程師,只要你有商業構想、有一點點行動力,都該動手試。
不過,這話從我這個做了十幾年軟體開發的「開發商」嘴巴裡說出來,說真的也有一點複雜。如果一切都這麼美好,我應該最緊張~畢竟大家自己用 AI 生程式,誰還需要我們?
但話說回來,我必須承認…這就是大勢所趨。技術門檻真的越來越低,有想法就能自己試、自己做。我反而更擔心的是,如果你還抱著「我要找團隊、外包一切」的想法,你很可能會輸在起跑點。
vibe coding 的魔力:讓想法一夕成真
我看到太多創業者,光是「想法→產品」這一關卡了好幾年,市場黃金期就這樣錯過。但現在,你有一個新點子,週末兩晚就能生出一個 demo,隔天就能丟到網路上,馬上收集用戶反饋。
這種感覺,真的跟過去完全不同。你可以:
- 把腦中的流程圖、產品藍圖,一步一步交給 AI 幫你實作出來
- 快速做出 prototype,拿去跟朋友、投資人 pitch,自己就能跑一輪市場驗證,知道有沒有人會買單
這種感覺很爽,說真的,第一次靠 AI 把一個點子變成真的網站或 App,超有成就感。以前要一堆人,現在一個人就能上場。
商業模式的落地,從「會一點軟體開發」開始
我認同!只要你想用軟體做生意、解決問題,現在真的不該再把「開發」交給別人決定一切。
以往,創業者要實踐想法,總會碰到這幾關卡:
- 找外包怕踩雷,做出來的東西離你的想像差很遠
- 找專業團隊成本高,還沒市場驗證,現金就燒得差不多
- 自己不懂技術,只能不停畫 wireframe、開會、改需求,溝通成本極高
但現在只要你懂得一點 vibe coding,會寫 prompt、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可以用 AI 快速拼出一個 MVP。你不需要全職工程師背景,也不用寫出什麼超完美的程式碼,你只需要能把你的需求拆清楚、一步一步引導 AI,就能生出能跑的產品。
問題來了...
很多人剛開始 vibe coding,會覺得這工具太神了,「天啊!我以前要找三個人花三個月,現在自己一週就有東西跑!」
但等到產品有點成果、開始有用戶真的在用,你很快會遇到新的現實挑戰:
- 功能要微調,AI prompt 下了五次,結果還是改不出你心中的那種細膩感
- 某些需求用人話怎麼都講不清楚,AI 沒辦法 100% 理解你的業務邏輯
- 一邊加新功能,另一邊可能會弄壞舊的地方,debug 比想像中花更多時間
- 要和別人協作時,大家彼此的 prompt 風格、修改方式都不一樣,難以統一維護
這時候你會明白:vibe coding 很適合 MVP、快速原型,但當你的產品進入第二階段,規模一大、需求複雜,AI 就沒那麼萬能了。
真正的考驗:從 MVP 到成長期
產品進入成長期後,困難度會明顯升級:
- 技術債堆積:初期靠 AI 快速堆出來的程式,到了後面修改會越來越痛苦
- 效能與安全:要做商業化、要上線正式服務,很多進階要求光靠 AI 難以處理
- 團隊協作:多人合作時,缺乏明確規範和測試,溝通成本急速上升
- 產品穩定度:AI 雖然能快速改東西,但商業產品講究的是「穩定」和「可維護」
這些挑戰不是 vibe coding 解決不了,而是該用的時候用對、用巧,才是讓商業模式持續成長的關鍵。
但我還是強烈推薦你:一定要親手試試 vibe coding!
無論你是不是工程師背景,只要你有想法、有執行力,vibe coding 會是你實現商業模式的最佳起點。
因為 「最快速失敗」 = 「活下來的最佳機率」。
vibe coding 帶來的並不是「不用工程師」,而是「把未知變已知的速度」:
當你手裡握著一個能運行的原型,市場對你的態度將截然不同。朋友的讚或吐槽、投資人的提問、甚至陌生用戶的批評,都會因為「摸得到」而更具參考價值。就算最後發現點子不行,也只損失幾個夜晚,而不是幾十萬的預算和半年的青春。
更重要的是,你在這過程中學到的不只是「寫 prompt」這項技能,而是對產品開發全流程的直覺:需求怎麼拆、流程哪裡卡、哪個階段該放手給專業團隊。等到真的要重構、要擴編、要找資金,你已經比只會畫 PPT 的人多了好幾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