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為我們團隊的一員,期待你能帶來新的想法和衝擊。」
這是我的新主管在我第一天報到時對我所說的話。然而,身為新來的資深工程師(Senior Engineer),我深知自己並不是單單只要接下原本的工作,而是要以自己的經驗與能力,在不干擾團隊原有運作的前提下,協助他們更好地達成目標。
在過去的幾份工作中,我還真看過新進同仁帶著想法衝得太快、嘗試改善流程或重構系統,但因為沒有充分理解團隊的現況及人際關係,最後反而造成反效果。這一次,我成為了別人眼中的新進同仁,希望能憑藉過往的經驗,更有計畫、更有意識地踏出每一步。
「有資深工程師來了,就能馬上把老舊系統推翻重來嗎?」
這是大多數人對「新人帶來新思維」的想像,但現實往往沒這麼美好。尤其在商業專案中,「歷史包袱」——不管是舊程式碼、既定流程,或是既有團隊文化——都可能是公司維持收益運轉的重要基石。某位前輩曾提醒我:「不要不尊重現有流程,你認為的『legacy code』,也許是養活了這間公司多年的關鍵。」
因此,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我更傾向先觀察、傾聽,而不是急著推翻或評論。
Tips: 有人建議觀察的黃金時間至少 90 天。雖然並非絕對,但在此期間,盡可能避免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先把現行做法理解透徹,再考慮改進策略。
不少工程師(包含我以前)都有個習慣:覺得自己記性不錯,很多事就沒做特別紀錄。但當整個系統知識和人脈資訊堆積越來越多,必然有遺漏。當我開始嘗試每日做筆記時,才發現它不僅能記錄我的學習軌跡,更能成為日後溝通或自評的佐證。
在新的組織裡,儘管我擁有「Senior」的頭銜,也不會馬上得到信任。有同事曾經分享:「大家不會馬上把你當資深,尤其如果你冒冒失失地批判現有做法。」對於長期以來的專案,若我不先理解前因後果,就拿現有程式碼大肆開刀,很可能破壞信任,甚至讓老團隊產生排斥。
當我逐漸熟悉公司產品、技術堆疊和人際環境後,就會進入所謂「提出建議或改革」的階段。但在正式開啟某個大型改善計畫之前,我會先做POC(Proof of Concept)或小範圍試驗,並且先與主要利害關係人「預溝通」。有人稱之為Pre-wiring:也就是先和那些可能持反對意見或最需要被說服的人聊天,收集他們的疑慮並調整方案。當正式會議開始,支持者就不只我一人,而是有多人背書。
除了技術專業以外,溝通協作與帶領能力也是資深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在初期建立起的信任基礎上,接下來就能逐步擴大自己在團隊的影響力,幫助同事解決難題,或帶領更複雜的專案。但切記,維持合作關係需要持續努力,一時的成功不代表永遠的順利。
對我而言,跳槽到新公司或新專案,挑戰絕對不只有技術層面,而是更全面的「人」和「流程」。和我一樣的新進資深工程師,不妨把前 90 天當作對環境的探索期,多觀察、多提問、多累積信任。在大家開始認可你之後,再適度推動更大的技術改革或流程改善。
有時候,慢就是快。先穩住基礎,才能讓資深工程師的優勢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裡真正發揮出來。帶著耐心、謙虛與主動,我們才能在新環境裡既做出好成績,也為整個團隊帶來正面的改變。讓我們一起成為在新組織中,真正能影響並提升全局的推動者。
(本文結合了多位資深工程師的親身經驗與建議,並參考了個人過往對於技術導入與人際互動的思考。若你正在新工作的適應期,希望以上內容能給你一些啟發,協助你在團隊裡穩健前行!)
參考資料:
原Hacker News 討論串 How to approach first days on a new job as a senior engineer?
過往經驗 從技術選擇到技術債:選擇框架的隱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