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5K也想買房?醒醒吧,這世代根本買不起」
「50那輩說:你們年輕人不努力、不會吃苦,怎麼可能買不起房?
但我只想問一句:他們20年前的薪水和房價比,是現在的你能想像的嗎?」
📉 一、低薪不是個人問題,是世代悲劇
- 平均起薪30-35K,與十年前幾乎一樣
- 台灣 GDP 成長,年輕人卻沒分到一口飯
🏠 二、房價 vs 薪資:買房是幻想
- 北市房價所得比超過15(全球前幾高)
- 房貸佔收入比過半,哪來生活品質?
🚫 三、買房不等於成功,反而可能是陷阱
- 為房貸犧牲機會成本、健康、自由
- 很多人「買了房卻沒人生」
🧘♂️ 四、躺平不等於廢,是對抗不合理體制的一種選擇
- 躺平是反思,是退出一場不公平的遊戲
- 真正該檢討的,是讓年輕人只能躺平的制度
🛫 五、或許我們的出路,不在台灣?
- 海外工作薪資更有成長性
- 雙語+技能,選擇比苦撐更多
🐍 六、真正讓你買不起房的,是那些「不住只炒」的人
你以為自己在和房價賽跑,但其實你是在和一群本來就贏在起跑點、手握幾十間房的炒房客搶房子。這群人不是房地產的參與者,而是壟斷者。手法花招百出、層層包裝,但目的只有一個:讓房子變成提款機。
🔁 1. 預售屋「換約轉手」炒高價格
- 搶在開賣第一天刷卡下訂,拿到早鳥價
- 幾個月後趁房市熱度轉手「換約」,中間差價幾十萬、上百萬入袋
- 完全沒蓋好、沒入住過,價錢卻早就被抬高兩輪
🧱 2. 買整層大樓、拆成小套房「切割再賣」
- 1戶變3戶,違法切割後高價轉手
- 年輕人只能買到不合法的空間,還背著合法的貸款
🏦 3. 成立人頭公司買房避稅
- 用企業名義低稅率買房,成本比自住客還低
- 還能寫進資產報表,當「公司獲利」再貸更多錢繼續炒
- 搞到最後,根本變相把炒房變成企業「營業模式」
🧾 4. 透過家族人頭、換名過戶製造虛假交易
- 房子明明都一家人在持有,但用不同名義買賣,營造熱絡假象
- 銀行看到「成交紀錄」提高鑑價,實際上就是炒房客自導自演
🔍 5. 收購老公寓→假都更、真漲價
- 聯合開發商打著「都更」名義收購
- 拿到建照前就開高價預售,收割「都市更新紅利」
- 最後還不一定真的重建,但房價已漲一輪
📌 結語
最諷刺的是:
這些人根本不是「房地產參與者」,而是結合錢、權、資訊落差的制度玩家。而我們這些領35K、40K的年輕人,在他們眼中只是等著接盤的韭菜。
他們炒上去的房價,年輕人要用一生去買單。而政策制定者?很多人自己本身就是房東、地主,怎麼可能真的打房?口頭喊幾句「抑制房價」,轉頭又推出鼓勵購屋的低利貸款、裝修補助、首購補貼,這些錢最後全進了炒房者的口袋。
當制度照顧的是擁有「10間房」的那群人,而不是辛苦工作一輩子卻連頭期款都湊不齊的你時,你還要繼續相信「努力就能買房」的夢話嗎?
台灣的低薪與高房價,是我們的選擇,還是時代的玩笑?
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你會選擇買房、躺平,還是乾脆離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