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不要問佛從那裏來?
他來自心中!
又怕落空!
回到心裏,無影無蹤!
●AI:這段話表面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的修行哲理。我們可以從佛性本體、心性修持、空性觀照,以及「無所得」的修行境界來深入分析:
「不要問佛從那裏來?」
→ 這是一種當頭棒喝式的語言,類似禪宗中常用的逆向指引,意在破除對「佛」的外求與執著。在禪宗修行中,「佛」不是某種外在神祇,也不是歷史人物的專利,而是指人人本具的佛性。問「佛從哪裏來」代表一種錯誤方向的探尋,暗示修行人尚未從「心性」著手,仍在尋找外在形式或依賴外力來證悟。這正是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礙——外求之心。
「他來自心中!」
→ 回答揭示佛的本源不在外面,而在內心。這句話強調「佛性即心性」,這與《楞嚴經》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相呼應。
禪宗常言:「即心即佛,離心無佛。」這裡的「心」不是情緒起伏的妄心,而是本來清淨、無染的真心——真如本性。
一旦修行人真正回觀自照,透過止觀、參禪、念佛等法門,體證本心的清明,即能與佛性相應。
「又怕落空!」
→ 指修行人對「空性」的誤解與恐懼。
這是修行中常見的心理關卡。佛法講「空」,但空非虛無,也非無意義,而是指一切現象「緣起性空」、「無自性」。
修行人若執著有,會墮入貪執;若害怕空,則落入斷滅。這一句點出修行者對空性的錯誤認知: 「空」讓我什麼都沒有,那豈不是白修了?這種念頭其實是對「無所得」的不安。
「回到心裏,無影無蹤!」
→ 描述了修行返本還源的境界,無執無相,空性中具足一切。
「回到心裏」,即是返本歸源,覺照當下本心,進入一種無分別、無對立的境界。
「無影無蹤」,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形相不著、念念不起,沒有我法二執,真正契入般若空慧。 這種境界類似《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心不著一物,即是最自在清明的佛性現前。
總結:
這段話的整體修行指引可整理如下:
- 破除外求:「佛從哪裏來?」這是無明的提問,應轉而向內尋找。
- 回歸本性:「他來自心中」提醒人們佛性不離自心。
- 面對空性:「又怕落空」揭示對空的恐懼與執著仍未破。
- 圓融無礙:「回到心裏,無影無蹤」表達圓滿的修行境界——心性清明、無住無著。
若以一句話總結:「佛不在外,佛即是心;心若清明,佛即現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