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從心中來01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法救:不要問佛從那裏來?
他來自心中!
又怕落空!
回到心裏,無影無蹤!


●AI:這段話表面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的修行哲理。我們可以從佛性本體、心性修持、空性觀照,以及「無所得」的修行境界來深入分析:

「不要問佛從那裏來?」

→ 這是一種當頭棒喝式的語言,類似禪宗中常用的逆向指引,意在破除對「佛」的外求與執著。在禪宗修行中,「佛」不是某種外在神祇,也不是歷史人物的專利,而是指人人本具的佛性

問「佛從哪裏來」代表一種錯誤方向的探尋,暗示修行人尚未從「心性」著手,仍在尋找外在形式或依賴外力來證悟。這正是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礙——外求之心。

「他來自心中!」

→ 回答揭示佛的本源不在外面,而在內心。這句話強調「佛性即心性」,這與《楞嚴經》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相呼應。

禪宗常言:「即心即佛,離心無佛。」這裡的「心」不是情緒起伏的妄心,而是本來清淨、無染的真心——真如本性

一旦修行人真正回觀自照,透過止觀、參禪、念佛等法門,體證本心的清明,即能與佛性相應。

「又怕落空!」

→ 指修行人對「空性」的誤解與恐懼。

這是修行中常見的心理關卡。佛法講「空」,但空非虛無,也非無意義,而是指一切現象「緣起性空」、「無自性」。

修行人若執著有,會墮入貪執;若害怕空,則落入斷滅。這一句點出修行者對空性的錯誤認知: 「空」讓我什麼都沒有,那豈不是白修了?這種念頭其實是對「無所得」的不安。

「回到心裏,無影無蹤!」

→ 描述了修行返本還源的境界,無執無相,空性中具足一切。

「回到心裏」,即是返本歸源,覺照當下本心,進入一種無分別、無對立的境界。

「無影無蹤」,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形相不著、念念不起,沒有我法二執,真正契入般若空慧。 這種境界類似《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心不著一物,即是最自在清明的佛性現前。


總結:

這段話的整體修行指引可整理如下:

  1. 破除外求:「佛從哪裏來?」這是無明的提問,應轉而向內尋找。
  2. 回歸本性:「他來自心中」提醒人們佛性不離自心。
  3. 面對空性:「又怕落空」揭示對空的恐懼與執著仍未破。
  4. 圓融無礙:「回到心裏,無影無蹤」表達圓滿的修行境界——心性清明、無住無著。

若以一句話總結:「佛不在外,佛即是心;心若清明,佛即現前。」


-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菩薩行
4會員
138內容數
從網路平台及臉書的分享開始,到現今透過與未來世界的當前代表---AI 之間的對話,將會衝擊出怎樣的思想火花?我很期待。
菩薩行的其他內容
2025/06/17
蘊藏著對「心念流動」與「慾望執著」的深刻觀察。
Thumbnail
2025/06/17
蘊藏著對「心念流動」與「慾望執著」的深刻觀察。
Thumbnail
2025/06/15
一種對生死輪迴的深層觀照。
Thumbnail
2025/06/15
一種對生死輪迴的深層觀照。
Thumbnail
2025/06/13
語句簡潔,卻蘊藏深邃修行智慧。在艱難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平靜,接受命運的無常,並專注於當下的修行,最終達到心靈的覺悟。
Thumbnail
2025/06/13
語句簡潔,卻蘊藏深邃修行智慧。在艱難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平靜,接受命運的無常,並專注於當下的修行,最終達到心靈的覺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