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韓國醫療劇頗受歡迎,從<<浪漫醫生金師傅>>、<<機智醫生生活>>、<<車貞淑醫生>>、<<外傷重症中心>>,到最新的<<機智住院醫生生活>>,經常能讓人笑中帶淚,感同身受。
相較於歐美劇集如<<實習醫生格蕾>>、<<怪醫豪斯>>(抱歉我看過的不多),怪誕罕見的診斷,浮誇煽情的人物互動,我一直覺得韓國在拍攝醫療劇的操作細節、人物心理、情節發展,都較為合理及貼近現實 (恩,可能金師傅除外)。
劇中也經常不避諱地反映出醫療現場的困境和體制問題 ,不難窺見韓國與台灣有著相似的醫療處境。(但我覺得台灣不會走到罷工那一步,沒有那麼團結的)<<機智住院醫生生活>>講述四位婦產科新進住院醫師,從菜鳥逐漸磨練成長的歷程。
在拿到專科以前,應該所有醫生都經歷過這段「能力大躍進」時期,劇中場景把我拉回那些無數個值班和同儕奮戰的時光。
剛開始獨當一面的惶恐,明明不知道該怎麼做,卻總有一堆事等著你。
與同梯既合作又互相競爭的矛盾心態,希望大家一起活下去,又怕自己是唯一死在沙灘上那個。
總是在比誰值班最帶屎誰最清涼,但是準時下班看同事沒吃飯又覺得良心不安。
分配跟到的主治醫師和團隊就像抽機會與命運一樣忐忑,務求把病人、護理師、主治都服侍得妥妥貼貼。
有機會就大口扒飯把自己餵飽,因為下一餐常常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打電話不管報case或是請求支援都是件困難的事,該call 沒call會被罵,不該call卻call 了又被嫌煩。
(以下有劇透)
(以下有劇透)
(以下有劇透)
第七集的劇情點出了現實醫療環境的困難。婦產科在各方面需要與急診、麻醉、小兒,甚至外科的合作來救治病患,然而,每個科都已經是負荷滿載應接不暇。
醫療很多時候需要多專科跨團隊的合作,特別是急難重罕病,但是現實中的醫院人力不足,人員過勞,最後就是互相抱怨指責,因為誰都沒有能力再多體諒別人一點。
急診科想趕快讓孕婦離開急診室緩解病人壅塞。
兒科說不要再把寶寶塞進嬰兒室了,就算有床但沒人顧。
麻醉科說全部手術都在排隊,一台插進來後面就要等更久。
該休假的總醫師具道圓因為睡過頭沒辦法出國,卻還是在休假期間開了急刀。
兒科醫生在嬰兒室對著要求讓新生兒入住的思備說:「我們人手不夠,你不看新聞的嗎? 我們小兒科沒有人應徵,也沒有第一年住院醫師,本來的人手還一個個辭職,所以我已經連續值班幾乎36小時沒睡了。」
醫生的超長工時,不正常作息,是家常便飯。30多小時值班並非誇大,我在實習醫生階段時,若是值周日的班,工作時間便是從當天早上7點交班,值到周一早上7點,然後接著開始周一白天在原本科別單位的工作,直到下午5點下班,但如果病歷補不完,也會留到更晚才離開醫院。這34小時當中並沒有明確的休息和睡眠時間,半夜時護理站會盡量避免呼叫醫生,讓我們小睡一會兒,但如果病人有狀況,那也沒辦法,即使再疲累也得打起精神處理,隔天依然照表操課。
在台灣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實施88工時及值班後補休,上述這些狀況應有所改善。然而對於未受限制和保障的主治醫師來說,就是另一個地獄了。
雖然最後,這些過勞的「肝苦人」,面對病患的緊急狀況,仍然會選擇榨出最後一絲力氣,同心協力以拯救病患為先,但台灣在現實中,病房關床,刀房缺人開不了刀,沒有神經專科醫師會診,可沒有這麼浪漫。
那些年值班的日子,就這樣笑著、罵著、哭著走過了。疲累的身體和靈魂,幸福很單純,只要半夜值班有機會到醫院地下街買個麥當勞,把薯條舖滿餐盤紙上,或是能慢慢吃完一杯冰旋風,就感到幸運又富足。
終究,我們都長成了不再怯懦,能獨當一面的樣子,但是,迎接我們的未來又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