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下一次疫情來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文章的初稿,本來是在今年2月份寫的,沒想到,才幾個月就應驗了,新冠疫情捲土重來。

「國內新冠(COVID-19)疫情近期再度升溫,疾管署監測預估,6月底至7月初將達感染高峰,單週確診人數恐突破20萬人」


這幾個月來,各大醫院急診室壅塞早已不是新聞,「醫療人力出走」、「急診醫護離職」是現在進行式。

在急診室任職的同儕,無不身心俱疲,擔負著高壓、長時間的工作,以及自己感染各種病菌的風險,在一場後援不足的戰役裡艱難支撐。

倘若,下一次疫情來襲,比如SARS,比如COVID,或者一個全新的病毒,台灣的醫療會如何?

 

昨日疫起,歷歷在目

2023年台灣上映的電影 <<疫起>>,以和平醫院封院為背景講述SARS期間的醫療實況

(Netflix 還有播放,推荐大家去看)

劇情簡潔節奏明快,充分呈現了恐懼、人性、和那股令人窒息的壓力。

2003年我還在讀高中,對SARS記憶比較模糊。但是2021新冠疫情的時候,我在醫學中心當主治醫師,先生是急診室醫師,便是首當其衝了。


面對未知病毒威脅生命,沒有人不恐懼。

急診室在第一線迎戰,全套防護衣和N95口罩,8-12小時的工作,幾乎不太能脫口罩喝水,也不方便上廁所,因為每一次換防護衣都要耗費不少時間。那段日子先生下班後臉頰2側總是被口罩鐵條磨出紅色的壓痕,鼻頭磨到破皮,久久不能癒合 (<<疫起>>裡也有演出這個細節)。

當時家中幼兒還不到2歲,我們建立起從醫院下班後回家的SOP:門口酒精消毒、換衣物,直接進到浴室洗澡。購買居家紫消燈,定期把家中環境物品消毒,戒慎恐懼,深怕自己就是把病毒從醫院帶回家的人。

有的時候,從醫院下班必須直接去保母家接孩子,擔心和憂慮難以言喻。送托難免會和其他人接觸,孩子暴露在風險之中,而我們每日卻在照料其他人的家人。

我的門診有各式各樣的病人,在他走進門前不會知道他是感冒、腸胃炎、皮膚問題,或是新冠。我和護理師必須走進民眾家裡探望居家失能病患,我們不會知道,那個家裡,是否有人曾感冒發燒,是否有國外返家或遠地而來探視的親友。即使壓緊了口罩,洗手洗到脫皮乾裂,仍是會害怕,那天手機傳來一則,曾經看過的某某病患被確診為COVID的消息。

然而,最終也還是未能倖免,全家人輪流染疫,紮紮實實隔離在家中一周。幸而在周遭同事、親友的協助、扶持下,最終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不要歌功頌德,只要合理實質待遇

在這些戰役之中,醫護人員奉獻時間、精力,承受著壓力和染疫的風險,把原本該與家人團聚,照顧家庭的時間,用在照顧患者身上。甚至,自己病倒了,也因為擔心造成同事的負擔,無不堅持到最後一刻才休息。

可是每次事件過後,這個體制和社會回饋的是什麼?

浮動打折的給付點值(一點不等於一元),健保核刪,評鑑帶來大量的文書及行政負荷,苛刻的護理人員待遇,長年未隨通膨反映薪資,分級醫療失敗造成急診、醫院長期過載,民眾習慣便宜又快速的醫療,就診時以服務業心態討價還價的陋習。

有難當頭時,醫護頂著道德光環與職責壓力,儘管平常諸多埋怨和疲累,總還是當仁不讓。還記得新冠初期風聲鶴唳,醫院急診、加護病房、隔離病房,各科全副武裝輪番上陣,戰戰兢兢照護確診病患;基層院所加開門診,沒日沒夜幫忙篩檢、開藥、做居家照護,協助病患分流。

一旦風頭過了,承平時期,健保局開始秋後算帳,恢復評鑑,核刪苛扣,防疫獎金遲至一年後才拿到。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敢於做出不討好卻正確的政策,從來沒有好好珍惜,這些還在臨床線上的醫護人員。

醫療業顯然不能以一般的商業模式看待,但經營管理者卻總是拿數據、KPI、品質指標、利潤和成長,來衡量醫護人員的價值。

被騙一次,還抱著希望。如果是兩次呢?

時至今日,醫護人員心灰意冷,離開醫療場域,或選擇相對風險較低薪水較高的單位,也就不意外。內外急重婦兒醫師,招不滿或是轉換到診所看輕症疾病;護理師報考人數下降,有執照的也紛紛轉行到醫美、保險、校護、長照、美容業。

不要用「醫德」「南丁格爾」扣住我們,沒有人天生該視病猶親,那是我們「職業道德」的一部分,但首先,這份職業要讓人能夠心甘情願做下去。


下一次「疫起」,還有多少個胸腔科、感染科、急診、ICU醫師,甚至重症兒科醫師足以在第一線守護民眾? 還有多少護理師願意冒著風險沒日沒夜輪三班在病房照護病患?

當民眾哭喊病床不夠,醫師能力不足,護理師無暇照料時,是否有人想過,在大船撞擊冰山前,早已鳴笛數百回直至氣力放盡,最終無人聞問水手才選擇跳船?

為何病房關閉,開刀房人力不足,急診塞爆,醫院高層及主管機關仍視而不見?

為何我們會天真地認為在醫療崩壞進行式中,下個疫情來襲受害的不會是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和醫療以外的事
10會員
102內容數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2025/05/27
PGY學員就像當年的我,懵懵懂懂看著前輩的身影。 我很高興,能夠將這份感動傳承,這是書本和期刊,或ChatGPT都無法教的事。
Thumbnail
2025/05/27
PGY學員就像當年的我,懵懵懂懂看著前輩的身影。 我很高興,能夠將這份感動傳承,這是書本和期刊,或ChatGPT都無法教的事。
Thumbnail
2025/05/19
「壞消息告知」的重點,在於透過同理與坦誠溝通,提供支持與資源,協助病家做出符合自身與病患最佳利益的決定。 所謂「幽谷伴行」,面對不可治癒的狀況,在黑暗中陪伴病人及家屬,共同探索前方的光,而不是任其在黑暗中恐懼、無助,這便是醫療團隊能給予的「希望」。
2025/05/19
「壞消息告知」的重點,在於透過同理與坦誠溝通,提供支持與資源,協助病家做出符合自身與病患最佳利益的決定。 所謂「幽谷伴行」,面對不可治癒的狀況,在黑暗中陪伴病人及家屬,共同探索前方的光,而不是任其在黑暗中恐懼、無助,這便是醫療團隊能給予的「希望」。
2025/05/05
這是一個悲傷和無奈的故事,以此紀念,每一位在疾病與家庭中辛苦掙扎的患者,祝福他們。
2025/05/05
這是一個悲傷和無奈的故事,以此紀念,每一位在疾病與家庭中辛苦掙扎的患者,祝福他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