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日前,我有位安寧居家照護的爺爺在家中往生了。
高爺爺已經高齡90歲,帕金森氏症長期臥床,早已重度失智無法言語,藉由鼻胃管灌食和導尿管維持生命徵象。
孝順的兒子在老家平房貼身照顧,與安寧居家合作也很順利,1年多來都沒有再住過院。某天外出醫訪,我發現車行路線會經過高爺爺家附近,那時他的靈堂還搭建在家中,便與居護師商議,例行訪視結束若還有時間,便到他家去上香致意。
那日車上同行還有2位PGY學員(註一) ,我告知他們這臨時的行程安排。
「我和護理師會到病人家上香還有探望一下家屬,因為你們和案家不熟,也可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不勉強一起來,可以在車上等我們。當然如果你們想要,一起前往也沒問題。」
到高爺爺家門口,停好車,2位PGY學員毫不遲疑地跟著下了車,我心裡頗為驚訝。
靈堂的佈置清淡素雅,有微微的百合花香和線香輕霧繚繞,相片裡高爺爺應是較年輕時的面容,穿著襯衫和領帶,微微笑著,看起來十分慈祥。
我們一行四人簡單上香鞠躬致意,臨別前問了一下兒子善終階段的照護過程。一提到父親,兒子忍不住紅了眼眶哽咽地說 「都很好,他很平靜,很安詳的樣子,沒有什麼痛苦,真的謝謝你們……」。
多年前我還在訓練階段的時候,曾經,在某次跟訪居家,看著學長和護理師到照顧一段時間後往生的病人家中上香。
那時候我心想,安寧的照顧要做到這樣啊,醫病關係並不是在病人離開後就結束了嗎? 做為醫護人員在百忙之中,還要抽空去拜訪可能尚在哀慟期的家屬,真是不容易。
當時的我,並不認為,將來會走上照護安寧病人之路,也不認為自己能夠做到與病家建立深刻的關係。
如今,我才能體會,這樣的舉動,源於良好的醫病互動下,一份真誠的關心。相互的信任,對病人無愧的照護,生死兩相安。
最後的這一次照面,就像對這場醫病關係的總結。
「我看見你一路不容易,你辛苦了;我感受到你們一路相伴和支持,謝謝有你們」。
PGY學員就像當年的我,懵懵懂懂看著前輩的身影,但他們願意親自去感受,在課堂、在醫院都無法體驗的醫病樣貌。
我很高興,能夠將這份感動傳承,這是書本和期刊,或ChatGPT都無法教的事。
註一:西醫學生六年級自醫學系畢業後,須完成PGY(Postgraduate Year)二年訓練階段,才能申請各專科訓練。PGY期間會安排至各次專科進行跟診及實作學習,包含老年醫學、安寧緩和、社區醫學訓練等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