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月的心情非常複雜。
先是和他住了一周,緊接著和她出遊四天。我們近二十年沒同住,我們三十多年沒一同出遊。我們有三十多年,沒一起出遊了
理應是要留下許多美好回憶的,或是至少和過去不同,但我卻被黑洞拉了過去。
他兩根手指骨頭摔碎了,指頭上插著許多鋼釘,像巫毒娃娃;除了左手、右腳也有縫線,行動困難,無法自理。
跌倒當天,我們都不在身邊,他一個人叫了救護車,在急診,從早上十點待到凌晨才回家。她焦急說著,老人家根本就不該一個人住!
我們每個人都忙著,誰能看顧他?另一個他接下來出國工作幾天,出國期間她得幫忙工作走不開,而南部房子因另一個他的同居人導致環境非常髒亂,她說他下來一定沒辦法住,還會吵架,因為他非常討厭另一個他的同居人;我知道那不是推拖,是事實,是她在煩惱;我說,來我這裡住吧!
隨後聯絡先生,跟他說爸過來住一周。
沒同住已經很多年了,雖然不是家暴家庭,卻仍有深深的無力感。
是慣性不願改變、是家人情感上的傷害、是價值觀不同卻總想強迫對方、是情況不允許仍要堅持己見然後讓人收尾、是明知方向不對還要前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但其實早就碎了。
我抽身出來很久了,十多年前一位老師教我得自私一點,不能全部人都淪陷。於是一次次的在自責中學習拒絕;因為他們幾乎用著「殘存」的方式在生活,什麼都說沒有辦法,什們都說以後怎樣了再說,一邊說要改變卻又留在原地。一個因為妳還活著所以我活著,一個因為你還有未來所以我照顧他,一個看不清現實認為別人都不如他看得清楚卻總是在外碰壁然後依附他嫌棄的家人。
他們形成了鐵三角。
三個人看著不同方向做著不同的夢,也說著不同的語言。
看著他們的狀況,我推動著,他們各自說好卻都不行動,事後再給我各自的藉口。
愈來愈糟的情況我早就預見了,也知道他們如果不是不得已不會向我求助,但頻率愈來愈頻繁了,這表示情況愈來愈不樂觀,也彷彿要把我拉回十年前。
他們想改變了嗎?
我一直在等。
爸來的這一周很客氣,但服務他的過程,媽過去的抱怨不停的在我耳邊響起。包含他的自大、生活習慣、懶散與藉口。
其實這幾年是進步了,但那些影子跟著他,我聽得見過去在說話。
也不是沒收獲,在這一周,試著和他多聊一下他自己,以及未來的規劃。他甚至談到自己身世的孤寂時……那個被悲傷消音的句子……我很心疼,可是我接不住,那不只是他的傷——因為他在不知不覺中把他的傷也變成了我們的傷。
另一位老師說,我們沒有好的父母,不是我們的錯。
有孩子後我說,你不知道的是孩子可能比父母愛孩子還要愛父母。
我們有時說話,有時各自做自己的事,他大多時間也需要休息。
孩子很愛阿公在家裡的感覺,但我有點怕單獨面對他,太靠近了。
每天張羅他的三餐、兩天換一次藥、和先生輪流幫他擦身體、簡單的噓寒問暖,或是他好奇的走去房間看先生在做什麼或是工作室的我怎麼還不睡。
從抗拒他看我的螢幕到最後跟他坦白我繼續寫文章了,但他什麼都忘了,忘了他曾經無情嘲笑我的夢想,如今在一個句子都沒看過的情況下對我說「妳寫得很好」;他也不知道我沒有怪他,不知道這幾十年來怪的是自己不夠堅持;從小他不斷送給我的四個字「好高騖遠」,長大後才明白,那是他心底對自己的責備,他是失敗的夢想家,所以他的女兒不會飛。
許多回憶與舊傷,在跟他的對談間被翻了出來。
周四送他回去,他說他可以,不要我取消旅行;我也覺得可以先讓他試試看,有些事情鐵齒的他如果經歷一下,或許願意對弟包容一點,同住也許談得成。
最焦慮的是先生,不停問我弟到底有沒有回應,爸一個人怎麼行?
媽原本打算取消旅行去照顧爸,或要我取消。
先生氣弟應該要主動化解隔閡——因為他是兒子。他自己也被父母傷過,但他不懂弟被傷得有多重。多重的傷才能讓一個兒子只想出錢不想說話?
墾丁快線兩小時多的車程,我們在睡覺,但媽整路看著窗外,她說她喜歡。
這四天媽其實不太想出門,只想待在民宿,對她而言,那就是休息。
但先生很不開心,私下向我抱怨這樣幹嘛出來?還影響到孩子也跟著阿嬤說不出門,想在民宿玩水就好。他氣得說,這樣出門幹嘛?
回想之前我們一家旅遊,有些時間也會在民宿賴著,雖然他也會因此生氣;但大概是這一連串事件讓他更心浮氣躁了,尤其他覺得出遊不出門就是浪費錢。
回途我們有一次小爭執,當時他不停的向我抱怨媽和弟,他有他認為的應該;我說你這樣說讓我覺得你在嫌棄他們,他說是,他是在嫌棄。說完他沉默了,不知道他體會到什麼,我感受到的是他說的「應該」底下,有他的害怕與束縛——情緒反應往往是內心的投射。
回到旅途。
第一天中午吃飯時,安鬧脾氣哭了,不是大鬧的那種,媽說:「不要哭,那麼多人,很丟臉。」
唉!怎麼都愛叫小孩不要哭呢?你哭,我給你靠!(孩子不見得只是輸不起)9Y6M
媽擔心的是別人的眼光,這和她過去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我說:「妳讓他哭,哭過情緒才能過去。」同時也是說給她聽的。「我不在意別人怎麼看,管他丟不丟臉,他是我兒子。」
安哭一會兒就恢復平靜了。
媽只是點頭說:「對啦!」
這幾天,媽一直很自動的在幫我們打下手,凡她看到覺得「應該」如何,或是能幫上什麼的,她就自動做了。雖然感謝,但我們習慣自己負責自己的事。
這是她的界線問題,就像她多次抱怨工作上看不下去的事,即便那不是她的工作範圍,她會因為想要「共好」就自動去插手或幫忙了;她一邊說她不計較一邊說她事情做好多,別人都不做。
爸的人生也是,她經常抱怨爸讓她很累;然後現在是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弟,她抱怨的是弟不懂得照顧自己、同情心氾濫、爛好人一個——所以她得幫他擋下爸和其他事,讓他好好拼事業。
爸受傷當天她焦急的說著:老人家根本就不該一個人住!
在我瞭解的範圍裡,我說,爸願意南下了,弟也願意同住。
這時候她卻說,跟爸住弟會很痛苦。
卻也說,如果弟沒和同居人分開,她會放棄他。
所以妳到底想怎樣?(唉)
這次我做到了,沒有對她生氣,只是一邊喝酒一邊陪她聊;但一如既往,聊到關鍵矛盾點,當我點開時,她又逃了。她不想面對,她認為沒有辦法。
他們沒有不愛孩子,只是他們從來沒有好好的愛自己並成為孩子的榜樣。
談到這類的話題時,他們的話總停在:以前也沒有人教我啊!
「你(妳)有教我嗎?」我問。
「妳不一樣。」他們的回答都一樣。
說出鼓勵和勸說的話很容易,但如果沒有自己的起心動念或意識,真的有用嗎?
先生一直以來都覺得是我擋在弟面前替他著想,認為我該推他前進。這次他終於看明白,是媽擋在弟的面前把我的推力抵消了,但仍不能諒解——他認為弟自己也要主動;換個角度他說的沒錯。可是如果連我才相處近兩週都快被拉進黑洞了,我憑什麼要求他?
公公也問起爸的事,對我說著:他覺得年紀大了,都70了,不能自己一個人住!
我知道他們不單純的認為我得是那個橋樑,但他們不是當事人,不明白前因後果,那個「應該」的框架,我聽來刺耳。
我只是不想說明,也複雜得令我覺得在他們面前說出來很難堪,那破碎得讓我形同沒有娘家。我不想聽他們在我耳邊給建議或說著「怎麼會這樣」之類同情的話。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是撒鹽。
那是我們的課題,謝謝關心。
說出來覺得輕鬆多,思緒也清明了。
我知道我的界線與方向還在,但自責免不了——怎麼可以只有我一個人在岸上呢?
考慮過要不要公開放著,這是瘡疤,有舊的也有新的
這表示我有許多不完美,公開了是直面它,不公開對我而言會是害怕後果(有誰嗎?XD
如果得定一個定義,那麼就……嘿!你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