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讀者跟我一樣,腦子裡常常有點子,或是想學個新技能,甚至只是想整理房間......但就只是用「想」得。腦中開了無數個視窗,想了各種方案、擔憂各種情況,結果就是想著想著,一個月、一年就過去了,還在原地不動
近期看了幾本書,書中有提到相關的論述
先行動再思考→行動快但也容易犯下簡單的錯誤
先思考再行動→容易想太多導致裹足不前
這個問題,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沒有標準答案,究竟應該怎麼做比較適合?以下是我的觀點:
🧠 先做再說的「行動派」
優點:
- 可以降低錯誤風險(例如短期投資、轉職、結婚、買房這類大事)
- 能預測多種情境,提早備案
- 對一些人來說,也有助於緩解情緒不確定感
缺點:
- 容易陷入「完美主義+拖延症」
- 想得再多,也無法百分百掌握(現實還是會打臉你)
🏃 想清楚再做的「思考派」
優點:
- 遇到問題可以立刻反應 → 修正方向
- 降低卡住與拖延的時間損耗
- 訓練自己「先試錯、再優化」的反脆弱心態
缺點:
- 容易亂衝、犯錯(沒停損觀念的人會很慘)
- 若不懂得適時反思,容易原地打轉
🌀 那到底該怎麼做?
推薦大家嘗試科技業的方法「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我稱之為「最小可行性行動」不要想著一次就完美做到,而是問自己: 「我能採取的,最小的、能產生回饋的第一步是什麼?」:
- 設一個低成本的行動版本:
例:想轉職先去做一天志工;想拍影片先錄一支30秒的短片;想寫文章先每天寫兩句 - 行動後在紙上寫下反思:
發現什麼?想繼續嗎?下次怎麼改進? - 持續微調,小步前進:
這是結合了行動派的速度和思考派的謹慎,讓你既能前進,又不至於摔得太慘
✅ 結論:你需要的是「思考–行動迴圈」而不是二選一
想得太多會卡,做得太快會撞牆。
最有效的方法是:
「小成本試做 → 快速回饋 → 微策略修正 → 再行動」
這不只是理財、創業、轉職適用,連談感情、改善健康也是一樣的原則。
💬留言告訴我
你是天生的行動派?還是謹慎的思考派?底下留言分享你「卡關」最久,或是衝太快最後悔的經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