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思維工具,讓目標變得可以落地

一個思維工具,讓目標變得可以落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確保自己的目標是活人目標後,只能說明方向正確,想朝目標邁進;還需要去區分這是「結果目標」還是「行為目標」。

「結果目標」就像是人的願望,例如我想減掉10公斤體重、我想買一套房子、我想知道我是誰等等,這些願望僅僅是改變的起點。


《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提到:

「願望是改變人生的絕佳起點,但無論你想進行何種改變,為自己匹配『對』的行為,都是改善生活的關鍵。」


從模糊的「結果目標」(我想要什麼)轉換成具體到「行為目標」(我想做什麼),是作出改變的關鍵。

想做目標轉換時,可以使用福格博士(BJ Fogg)分享的「行為集群」工具,先在紙上畫上一朵白雲,再拉出 6 到 10 條的行為框,並根據願望寫下 6 到 10 個具體行為,接著思考使用1個或多個適合自己的行為來達成願望。

學會把「結果目標」分解成「行為目標」,讓自己的改變不會總在起點上徘徊。

raw-image



avatar-img
Frank的沙龍
7會員
42內容數
☆ 探索情緒的知識設計師 ☆ 長期照護的關懷者 ☆ 微習慣教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an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朋友討論如何培養習慣的過程,朋友因焦慮而提不起勁,提出了不想再焦慮的習慣,作者通過一段詩詞與書籍所得的啟發,說明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完美主義者最大的痛苦就是拿不合理的單一標準來看待自己的行為表現,沒有意識到生活裡本身就有許多意外會讓行為無法達到自身的期待,而不完美主義者同樣會採取積極行動,但不把完美當成理所當然的結果。
實際生活上,常常想要達成某個目標,卻三分鐘熱度,一開始無比興奮,動力隨著時間拉長不斷遞減,達成目標的行為斷斷續續,最後放棄,然後歸咎原因是動力不足。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朋友討論如何培養習慣的過程,朋友因焦慮而提不起勁,提出了不想再焦慮的習慣,作者通過一段詩詞與書籍所得的啟發,說明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完美主義者最大的痛苦就是拿不合理的單一標準來看待自己的行為表現,沒有意識到生活裡本身就有許多意外會讓行為無法達到自身的期待,而不完美主義者同樣會採取積極行動,但不把完美當成理所當然的結果。
實際生活上,常常想要達成某個目標,卻三分鐘熱度,一開始無比興奮,動力隨著時間拉長不斷遞減,達成目標的行為斷斷續續,最後放棄,然後歸咎原因是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