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K~
過去兩年多,一直有傳聞前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和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討論開發以 OpenAI 技術為核心的消費性產品。
這件事直到上個月才有了明朗的消息,也就是 OpenAI 收購 Ive 的 io 團隊,接下來會聯手打造 AI 硬體設備。
離開蘋果六年的 Ive,後來成立 LoveFrom、現在正投入「重新發明」人類與 AI 的互動方式,他也在前陣子參加了 Stripe 的公開活動,不難讓人感受到他正在重返舞台的強烈訊號。
無疑提到 Jony Ive,大家都公認他是設計界傳奇人物。他在蘋果幾乎成為打造 iMac、iPod、iPhone 等重要產品的關鍵人物。但實際上,在賈伯斯回歸蘋果之際,Ive 差點離開;後來他如何獲得賈伯斯青睞,備受重用。這期討論了更多賈伯斯重用 Jony Ive 如何改變蘋果內部的權力結構?這又如何間接改變蘋果供應鏈?
這期會深入探討:
- Jony Ive 差點離職的 1997 年,以及改變他命運的 Columbus 計畫內幕
- iMac 製造難題:Ive 的設計正在挑戰物理定律
- 蘋果的設計本位主義如何形成?🔒
- 從塑膠到鋁合金:材料選擇如何間接推動了蘋果供應鏈的中國化🔒
- Jony Ive 設計哲學、在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OpenAI 和 Jony Ive 合作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挑戰🔒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這是一個新嘗試,想分享上周看到不錯、有啟發的文章或書:(希望可以變成常態分享,但還是先不要太期待好了😂)
- 賈伯斯畢業演講 20 周年:The Steve Jobs Archive 公開當初賈伯斯寫給自己的草稿和幕後花絮,之中他提到習慣、好奇心和飲食的重要性。沒想到那句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已經過了這麼久,另個可以貫穿本期也很喜歡的名言是:「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 品味的重要性:No Priors 主持人、Conviction 共同創辦人 Sarah Guo 對品味的觀察:「真正的品味會痛...它意味著花一週時間完善一個用戶幾乎不會注意到的互動,至少不會有意識地注意到...如果你的「品味」沒有讓你失去什麼,那不是品味。那是偏好。」同個時間剛好看到好幾篇文章討論這主題(Taste Is the New Intelligence、How to have good taste、What's taste in science)
- 想像力:上期內容寫到了想像對於提升生產力的想法與實驗,想起人生前幾名喜歡的電影《白日夢冒險王》,繁體中文電影名取得蠻貼切的:有了想像,才有行動。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大概是在高中,印象中這部電影是由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直到最近才想起、去找了這本書來看。
- 當紀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作者 James Thurber 的介紹:「儘管今天因其漫畫和寫作都受到讚賞,但他認為自己主要是一名作家。他的風格簡潔直白,但作品的隨意氛圍掩蓋他寫作背後的紀律性。他常常一篇故事重寫多達十遍,直到滿意為止... Thurber 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幾乎完全失明,在他的妻子幫助下得以繼續工作。然而,他仍然是一位沒有模仿者的作家(a writer without imitators),以其古怪幽默感聞名。」 對Thurber 寫作或許已經不是一種紀律,而是一種克服生理挑戰的生活方式了。
差點離職的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把時間倒回到 1997 年,如果你還記得、這也是賈伯斯回歸蘋果的那年。
賈伯斯穿著短褲與運動鞋,站在數十名蘋果員工面前。「告訴我這家公司爛在哪裡,還沒等大家回應,他就高喊:「問題出在產品!這些產品爛透了!」
接著,他在白板上畫出那張帶領蘋果起死回生的 2×2 矩陣圖。他宣布蘋果未來只開發消費型與專業型的桌機與筆電,其他產品線全數終結。一瞬間,當時蘋果正在開發中的產品從 40 項砍至 4 項。
當時蘋果開發中的電腦包含暱稱「臼齒麥金塔」(Molar Mac)的 Power Macintosh G3,因其牙齒般的造型得名。這台機器什麼都有:光碟機、Zip 磁碟機等,全擠在顯示器下方,讓整台電腦還無美感,重量更高達六十磅。
時任蘋果產品設計師 David Hoenig 回憶,「感覺就像我們原本都要衝出懸崖,但至少這次全體朝著同個方向墜落。」
台下有個人如坐針氈,那個人正是負責 40 項產品的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回到蘋果的賈伯斯會突然解雇員工,使得人資部門的主管需要拖著裝滿預先擬好離職合約的行李箱跟在他的身後。這也讓 Ive 提前準備好辭職信,一邊等待離開,一邊擔心蘋果會不會在他離職前就破產。
時任行銷資深副總裁 Guerrino De Luca 回憶當時的 Ive 是「我見過最沮喪的人」。雖然 Ive 當時負責 40 項產品,但大部分設計從未投入生產。再加上,當時蘋果是由工程師主導,他們將設計工作室視為眼中釘,比如說,Ive 的團隊設計許多優雅的產品原型,簡約的外表下隱藏著巨大的設計複雜度,每次拿給工程師看,得到的回應都是:「我們沒辦法把電子零件塞進這個設計裡」
在這一年,也是 Ive 和賈伯斯的第一次見面。原先賈伯斯穿過馬路前往工業設計工作室時,他原本打算解僱這位首席設計師,這也能夠理解,因為當時他沒有任何理由需要瞭解 Ive 的能耐,更遑論在意。
但賈伯斯走進設計工作室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Leander Kahney 在《Jony Ive》傳記中寫道:「工作室裡滿是令人驚艷的模型,都是前任管理層認為太大膽而不敢採用的設計。」
其中最吸引賈伯斯的,是團隊對半透明塑膠的實驗。他們已經在 eMate 300(一款為教育市場設計的筆電)上使用了半透明綠色塑膠。有評論者形容它像是「簡直像穿著綠色緊身萊卡的翹臀」,這比喻雖然粗俗,但描述產品設計的緊緻、流線的美感。
賈伯斯很快就知道蘋果內部有頂尖人才,只是前任蘋果執行長 Gil Amelio 未能善用他們。他講出那句經典並且留下 Ive 的一段話:「幹,你們他媽的也太沒效率了吧?」(Fuck, you've not been very effective, have you?)
這聽起來有點指責、調侃意味,但這實際上是賈伯斯稱讚對方的一種方式。他看出問題癥結,這群設計師根本不懂如何在蘋果彰顯自身價值。

重新點燃動能:Columbus 計畫的誕生
賈伯斯回歸蘋果後的第一款產品,大家都在關注,他也深知這股無形的壓力。這個帶領蘋果走出陰霾的劃時代產品就是 iMac,內部開發代號稱為「哥倫布」(Columbus),也是賈伯斯和 Ive 共同聯手催生出的第一款產品。
在與 Ive 會面的前幾天,賈伯斯對團隊說:「在接下來幾個月,我們需要善用目前這股微小且難以捉摸的動能。我們必須重新點燃大眾對蘋果正在前進的感覺。這些廣告不是為了推銷產品,因為現在需要推銷的是公司本身。」
原先賈伯斯造訪工業設計工作室是要解雇 Ive,沒想到 Ive 的工作印象深刻,當天兩人就開始合作開發代號「哥倫布」的一體式電腦,象徵著新大陸的發現。
最初,賈伯斯設想的是一台「網路電腦」,沒有硬碟,所有資料都存在伺服器上。但很快這概念就遇到瓶頸。因為他們想要再加上了硬碟和 CD-ROM,幾乎沒有辦法以 799 美元的目標價收出。這也不打緊,賈伯斯的目標變成創造一個重新定義電腦美學的產品。
在正式發表 iMac 之前,蘋果教育部門邀請多所大學的採購決策者,這是一個潛在的數十億美元訂單就坐在會議室裡。
賈伯斯遲到了,穿著慢跑服(其他人都穿正裝)。一進門就對兩個正在佈置會議室的員工大吼,讓氣氛瞬間緊張。他不諱言開始講述蘋果有多糟糕,需要多大的改變,停頓一下:「我要給你們看一個會改變這家公司的東西。」
他的手伸向那個神秘的保齡球袋,從袋子裡拿出了那台閃亮、光滑、曲線優美、色彩鮮豔的電腦。
這就是後來改變蘋果命運的 iMac,同時也是 Jony Ive 的成名作品。

Jony Ive 設計的 iMac
iMac 製造難題:Ive 的設計正在挑戰物理定律
iMac 在 1998 年 8 月上市,售價為 1299 美元。它在前六週就售出 27 萬多台,年底達到 80 萬台,成為蘋果史上銷售最快的電腦。更重要的是,32% 的買家是首次購買電腦的用戶,另外 12% 是從 PC 轉換過來的用戶。
但在 Jony Ive 設計這台成名作品時,面臨前所未見的製造難題。如果說過去的電腦製造和設計都是為了防呆,那麼 Ive 的設計就是在挑戰物理定律。這也改變並奠定接下來蘋果內部設計權力的轉移:「ID rules Apple」(工業設計部門統治蘋果)。
1997 年 11 月,時任蘋果產品設計經理 Chris Novak 永遠不會忘記,兩個下屬來找他:「Chris,你看過新模型了嗎?」當 Novak 偷偷溜進工業設計工作室,看到 iMac 原型機「Columbus」時,心裡想著天啊!我們沒辦法做出這個。
賈伯斯給 Ive 的設計指令「Make it lickable」,這個設計顛覆所有人對電腦的想像:半透明的彩色塑膠外殼,側面和外圍都能看穿,形狀更像一顆蛋,而不是傳統電腦的方形盒子。塑膠外殼上有水平的裝飾紋路,背後有個內凹的提把,奇怪的是完全沒有支撐結構。
原型機到處都是各種凹陷、空腔和切口,需要極其複雜的模具。透明的塑膠外殼、內部可見的電路板、沒有支撐結構的內凹把手。這台原型機的每個細節,都在挑戰當時的製造極限。
Novak 從 1981 年就在蘋果做產品設計,過去幾年,為了和 PC 競爭,蘋果的設計理念變成「傻瓜式組裝」,也就是盡可能在所有設計都是防呆的。它們用巨大的卡扣組裝,你閉著眼睛都能裝好。現在,Ive 的設計不是在防呆,而是在挑戰物理定律。
iMac 面臨最大的製造難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