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重點摘要
- AI 硬體新時代的探索與挑戰
- 各大科技巨頭正積極投入研發,試圖超越傳統智慧型手機,創造專為人工智慧(AI)設計的裝置,強調語音互動與無螢幕介面。
- 此類裝置面臨使用者接受度、高能耗需求,以及確保「以人為本」的軟體設計等挑戰,並需從 Humane AI Pin 等失敗案例中汲取教訓。
- AI 在商業與產業的應用與衝擊
- AI 正被廣泛應用於內容生成與行銷領域,如 TikTok 推出 AI 廣告平台,能生成模擬真人網紅的內容,有助於降低成本與自動化流程。
- 此發展對真人網紅構成潛在威脅,可能導致內容取代與費率下降。
- NVIDIA 的全球 AI 基礎建設佈局與半導體產業困境
- NVIDIA 大力拓展其在歐洲的 AI 基礎建設,透過與各國政府、電信和科技公司合作,建立資料中心與技術中心,以強化歐洲的 AI 主權與工業 AI 發展。
(Image credit: Nvidia)- 同時,在美國,大型半導體製造商如美光、Amkor 和 SK 海力士,正因環境審查冗長、當地居民抗議等「鄰避效應」問題,面臨數十億美元投資的建廠延宕與潛在的鉅額損失。
人工智慧硬體與裝置的發展
- 尋求理想的 AI 裝置
- 科技巨頭們正在積極探索專為生成式人工智慧設計的理想裝置。
- 前蘋果(Apple)設計長 Jony Ive 與 OpenAI 合作,目標是打造一種引人入勝的裝置,以便與生成式 AI 進行互動。
(Image credit: technews)- Jony Ive 認為,目前用於連接「難以想像的科技」的產品,大多已經有數十年歷史,因此尋找超越這些「傳統產品」的裝置,是「常識」。
-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表示,Jony Ive 分享給他的原型,是「全世界所見過最酷的科技產品」。
- 這款裝置據報導將不會有螢幕,也不會像手錶或胸針一樣佩戴。
- 裝置類型與設計考量
- 目前,將數位助理(digital assistant)整合到產品中,使其能像與朋友說話一樣輕鬆互動,已成為穿戴式裝置(如眼鏡)、喇叭、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趨勢。
- 新學院(The New School)教授 Kyle Li 指出,由於 AI 尚未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因此仍有空間開發一款專為 AI 量身打造的新產品。
- 顧問公司 Innovating with AI 的 Rob Howard 認為,裝置類型的重要性不及 AI 創新者(如 OpenAI)在建構驅動這些裝置的軟體時,是否做出「以人為本」(pro-human)的選擇。
- Futurum 研究總監 Olivier Blanchard 預想一種無需網路連線,主要透過語音與 AI 互動的「樞紐」(hub)裝置。他強調,由於可靠性、安全性、成本以及能源需求對環境的影響,AI 運算不應全部依賴雲端。他表示:「世界上沒有足夠的能源來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在地解決方案」。
- 過去的經驗與業界投入
- 業界對於 AI 裝置的挑戰有清楚認知,例如新創公司 Humane 推出的「AI Pin」便是一個「慘痛的失敗案例」,這款售價 699 美元的徽章式裝置,在 2024 年首次亮相後不到一年,就因為缺乏買家而退出市場。
- 儘管如此,Meta 和 OpenAI 仍在 AI 注入式硬體上投入「大賭注」,CCS Insight 分析師 Ben Wood 指出。
- OpenAI 已達成一項「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將 Jony Ive 的新創公司納入合作。
- Google 在 2024 年初宣布正開發具備 AI 智慧的混合實境眼鏡。
- 亞馬遜(Amazon)則持續增強 Alexa 數位助理在其 Echo 喇叭和顯示器上的能力。
- 蘋果(Apple)對於生成式 AI 的態度較為謹慎,正緩慢地將其整合到 iPhone 中,儘管競爭對手已在這項技術上快速發展。蘋果提升其 Siri 聊天機器人與生成式 AI 結合的計畫,已被無限期延遲。
- 研究總監 Olivier Blanchard 認為,蘋果「早就應該投入」創造受大眾喜愛的 AI 介面。
- venture capital firm 20VC 合夥人,也是前 Facebook 高層的 Julien Codorniou 表示,專為 AI 設計的新硬體並非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但 OpenAI 擁有足夠的資金和人才來實現這項目標。
- OpenAI 近期也聘請了前 Facebook 高層兼 Instacart 執行長 Fidji Simo 擔任應用程式主管,她的職責就是協助回答硬體相關的問題。
- 未來的互動方式
- 許多人預期語音將是人們操作 AI 的主要方式。
- 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長期以來便闡述了「環境運算」(ambient computing)的願景,即科技將無形地融入世界,隨時等待被呼喚。
- Olivier Blanchard 表示:「如果你可以用說話取代打字或觸控,就沒有理由再打字或觸控了」。他補充說:「生成式 AI 希望變得越來越像人類」,因此與科技進行語音對話「是合理的」。
- 然而,Ben Wood 也提醒,智慧型手機已深度融入人們生活,短期內仍難以被取代。
- Rob Howard 預期,關於哪種 AI 個人裝置將成為「必備品」,將會有一場激烈的競爭,因為人們願意穿戴的物品數量有限,且「人們可能感到不堪重負」。
人工智慧在行銷與網紅產業的應用
- TikTok 的 AI 廣告平台新功能
- TikTok 於 2025 年 6 月 16 日宣布,將為其在 2024 年推出的 AI 廣告平台 Symphony 增加新功能。
- 這些新功能超越了基本的影片和圖片生成,而是能夠模擬人類網紅可能分享的內容。
- 廣告商將能夠上傳圖片並提供文字提示(text prompt),即可生成帶有虛擬替身(virtual avatars)的影片。這些虛擬替身能夠手持產品、試穿和展示服裝,並在手機螢幕上顯示品牌的應用程式。
- TikTok 表示,所有使用此廣告工具生成的內容都將附有 AI 生成的標籤,並將通過「多輪安全審查」。
- AI 在網紅產業的發展趨勢
- AI 逐漸滲透網紅產業是一個穩定發展的趨勢。
- 廣告商已經可以選擇使用合成角色(synthetic characters)(有時類似真人)來宣傳品牌和產品。
- 新功能透過虛擬替身實際使用和展示產品,帶來了更強的互動性。
- AI 廣告的吸引力與優勢
- 對廣告商而言,AI 廣告的吸引力在於自動化流程和降低成本。
- AI 替身無法要求特定的費率或合約條款,品牌可以生成無限量的內容,而無需分別錄製每一段影片。
- AI 工具還可用於精準鎖定特定受眾、為內容生成創意,以及將音訊配音成不同語言。
- TikTok 認為,與其將收益分給成千上萬的真人創作者,不如將其分配給少數虛擬形象,這顯示平台方正認真看待 AI 廣告的擴展。
- 對人類網紅的潛在威脅
- 人類網紅面臨 AI 帶來的雙重威脅:合成內容可能取代他們的工作,而 AI 生成影片的湧入可能導致所有人的費率下降。
- 目前,AI 工具在網紅領域多用於幕後:內容創作者利用 AI 編輯、規劃內容或尋找品牌合作。
- 然而,AI 生成的贊助影片,尤其是試穿衣服或使用應用程式等內容,顯著擴展了網紅內容的界限。
- 這引發了關於產品推薦真實性的問題:如果推薦產品的實體並不存在,這還是真正的產品推薦嗎?
- 對於人類網紅而言,當平台方推動成本最低、速度最快且阻力最小的 AI 解決方案時,這對他們賴以維生的收入意味著什麼?
電競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策略
- Infinix 的「電競優先」品牌定位
- 隨著印度行動遊戲市場蓬勃發展,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正競相搶佔市場。
- 傳音(Transsion)旗下的 Infinix 品牌,正將自身定位為「電競優先」(gaming-first)的公司,以應對這個充斥著高性能手機的市場。
- Infinix 印度執行長 Anish Kapoor 表示,該品牌目標是印度二、三線城市,因為電競(esports)在此地日益普及,且玩家正在尋找價格親民且注重效能的裝置。
- Kapoor 估計印度目前約有 6 億名玩家,並指出市場正迅速發展。他強調,Infinix 希望成為這段旅程的一部分,並在二、三線城市建立社群,讓電競玩家視其為一種抱負,因為電競已被認可為一項獎牌運動。
- 不同於競爭對手的策略
- 許多智慧型手機品牌透過強調「原始規格」來吸引玩家,但 Kapoor 表示 Infinix 的方法更為全面。
- 他指出,其他品牌多數只談論處理器(chipset)等性能,並將其與遊戲畫上等號,而忽略了手機的設計語言等其他方面。
- Kapoor 認為,玩家的身份認同不僅限於硬體規格。他表示:「我認為人們想看起來像個玩家,他們想被認同為玩家。他們不會只是帶一個普通手機,然後認為它是電競手機」。因此,Infinix 嘗試在手機的整體功能中融入「個性」。
- Infinix GT 30 Pro 的特色
- Infinix 在其新推出的 GT 30 Pro 中,進一步深化了其電競策略。
- 該手機包含專用的電競按鍵(gaming triggers)和改良的震動回饋(haptics)功能。
- Kapoor 聲稱,這些功能通常只出現在價格更高昂的手機中。
- Infinix 試圖提供「主機級別的體驗」(console-level experience),將這些電競功能帶入價格約 26,000 或 27,000 印度盧比的手機中,這通常只有在價格 50,000 盧比或更高的手機中才能看到。
NVIDIA 在歐洲的人工智慧擴張佈局
- 歐洲 AI 基礎設施投資
- NVIDIA 正大規模擴展其在歐洲的業務,旨在鞏固其作為歐洲 AI 革命支柱的地位。
- 執行長 Jensen Huang 在 2025 年 GTC 巴黎大會上宣布,將與各國政府、電信巨頭和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建立 AI 資料中心、推動當地語言模型發展,並推進量子計算研究。
- NVIDIA 將在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部署數萬個 Blackwell 系統,以建立主權 AI 基礎設施。
- 同時,NVIDIA 也承諾在德國建立一個大型「工業 AI 雲」(industrial AI cloud),將使用 1 萬個 Blackwell GPU,為歐洲的 AI 驅動製造流程提供動力。
- 此外,NVIDIA 還將在德國、瑞典、芬蘭、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擴建新的技術中心,重點關注勞動力培訓和支援當地 AI 新創公司。
- 關鍵合作夥伴關係
- 在法國,NVIDIA 正與 AI 新創公司 Mistral 合作,部署 1 萬 8 千個 Grace Blackwell 晶片,以建立一個「AI 雲」平台,協助當地企業建構和使用先進的 AI 模型。
- 在義大利,NVIDIA 與 Domyn 和當地政府合作,推進該國的「主權 AI 能力」。
- 在西班牙,電信公司 Telefónica 正試驗一個包含數百個 NVIDIA GPU 的分散式邊緣 AI 框架,用於低延遲、注重隱私的 AI 服務。
- 其他歐洲電信公司,包括 Orange 、Fastweb 、Telenor 和 Swisscom 也將與 NVIDIA 合作,推出自己的 AI 模型和工具。
- 語言、AI 與量子計算
- NVIDIA 還宣布與 AI 搜尋新創公司 Perplexity 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目標是開發歐洲當地語言的 AI 工具。
- NVIDIA 將與法國、德國、波蘭、瑞典、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的 AI 開發者合作,改善那些通常缺乏足夠數據來訓練 AI 的語言的推理模型。
- NVIDIA 生成式 AI 軟體副總裁 Kari Briski 表示,他們正在進行大量的「合成數據生成」(synthetic data generation),以應用於這些「低資源語言」,並翻譯其推理數據以進行訓練。
- 這些當地模型將由 Perplexity 分發,供區域資料中心使用,使企業能更容易地在日常營運中使用 AI。
- NVIDIA 也利用 GTC 巴黎大會強調其對未來計算的願景,並投資於「混合量子-AI 研究」(hybrid quantum-AI research),認為量子計算已接近「轉捩點」。Jensen Huang 表示:「我們已經能夠在未來幾年內應用量子計算……解決一些有趣的問題」。
- 應對供應鏈與中國挑戰
- 儘管 NVIDIA 在歐洲市場取得了成長,但其面臨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的影響,中國市場此前每年為 NVIDIA 帶來 30 至 40 億美元的收入。NVIDIA 已將其來自中國的收入預期設為零,這凸顯了其在其他地區成長的迫切性。
- 在 GTC 巴黎的財務分析師問答環節中,NVIDIA 確認其新策略包括強化供應鏈,並推廣下一代晶片架構,如 GB300 和 NVLink 技術。
- NVIDIA 預計,在資料中心基礎設施、主權 AI 和企業級 AI 軟體的驅動下,歐洲的 AI 計算能力將在兩年內增長十倍。其 DGX Cloud Lepton 服務也正在擴大以支援此一增長。
美國半導體製造面臨的挑戰
- CHIPS 法案下的建廠困境
- 儘管在《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資助下,許多半導體廠正在美國興建中或即將投產。
(Image credit: DIGITIMES)- 然而,部分設施因環境審查進度緩慢、以及當地居民的抗議而遲遲未能動工,企業陷入所謂的「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NIMBY)困境。
- 重大專案延遲與損失
- 根據 Tom's Hardware 引用 SemiAnalysis 的報導指出,Amkor 在亞利桑那州的先進封裝廠、美光(Micron)在紐約的 DRAM 廠,以及 SK 海力士(SK hynix)在印第安納州的高頻寬記憶體(HBM)生產基地,都面臨當地居民的阻撓。
- 這些總價值約 200 億美元的晶圓廠延遲建設,估計每天可能造成 500 萬美元的損失。
- 具體案例與原因:
- Amkor 亞利桑那州先進封裝廠:這座耗資 20 億美元的晶片封裝廠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抵制。居民擔心它可能對當地水資源供應造成壓力,並加劇交通堵塞,甚至有人威脅採取法律行動,要求將廠址遷移。這座工廠的竣工對於台積電(TSMC)和十多家供應商至關重要,蘋果也已承諾其晶片將由台積電 Fab 21 製造,並委託 Amkor 負責封裝。由於持續的抗議,該廠能否如期於 2027 年投產,充滿變數。
- 美光紐約 DRAM 廠:美光原定於 2040 年代在紐約州完成一項 1,000 億美元的 DRAM 生產基地計畫,預計創造約 5 萬個直接與間接的就業機會。然而,由於環境評估延誤以及公眾意見徵詢期限的推遲,導致原定 2024 年的動工計畫被迫延後,必須等待當地社區的異議解決後,才有望開工。這座晶圓廠是美光擴大美國生產佈局的關鍵,目前正面臨嚴重延誤。
- SK 海力士印第安納州 HBM 生產基地:SK 海力士計劃在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市(West Lafayette)建立人工智慧半導體用先進封裝生產據點,並已獲得建造 39 億美元高頻寬記憶體(HBM)及其他特殊記憶體生產基地的批准。儘管如此,當地居民先前曾表達反對,擔憂工業開發接近住宅區,幾乎導致此專案陷入停擺。這座 39 億美元的設施預計於 2028 年啟用,將成為全球最大且最先進的 DRAM 組裝廠之一,預計創造多達 1,000 個工作機會。SK 海力士也計劃與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合作研發專案。
- 潛在解決方案
- 據報導,為了避免未來開發案再次延宕,美國部分州政府正在建立「預先核准工業用地」,旨在為半導體製造業提供免除冗長許可流程的便利。
- 有分析指出,設施許可的速度,已成為各國對於大型晶片製造商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關鍵要素。
資料來源
- Big tech on a quest for ideal AI device
- NVIDIA Expands AI Dominance in Europe
- Nvidia expands AI infrastructure reach in major push across Europe
- Here comes the AI sponcon
- US fab ambitions run into red tape and local resistance
- China joins US in brain implant race with first trial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