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一個內向的人,有些社交恐懼,最怕的就是聊天。不是因為我不想,而是腦中總是空白,不知道該說什麼;又害怕說錯話,讓氣氛冷場,尷尬難堪。
於是,我選擇觀察別人怎麼聊天。
我不多話,但會認真傾聽。我小心翼翼,只在必要的時候才開口。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很難真正融入人群。打開話匣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勉強搭話也只是點到即止。
我常常覺得自己在人群裡,像是一個不屬於那裡的存在。
在媽媽圈裡,我對別人的育兒理念總是難以認同;
在女性圈中,我對美容和時尚提不起興趣;
在職場裡,我也沒有太強的進取心或競爭慾望。
於是我總是沉默。
我是高冷嗎?是不屑與人交流嗎?其實不是。
只是大多數人熱衷的話題,我都無感;社會主流的看法,我也常常不太認同。
我更關心內在的精神世界。
但現實是,日子還是要過——柴米油鹽、學費帳單,一個不合群又沒人脈的人,怎麼能在社會上如魚得水?又哪來時間與金錢去追求真正熱愛的東西呢?
不過,我後來明白了:追求真正想做的事,永遠是值得的。
否則,人生就只有生存,而沒有生活。
我開始學著接納這樣的自己——安靜、不擅交際,不勉強、不自責。
聊天的時候,我不再強迫自己融入話題,而是觀察每一個人,嘗試理解他們的心情和立場。
雖然我還是不太發言,但我能夠更自在地參與其中。
當我從「努力說話」轉向「用心觀察」,聊天變得不那麼可怕了。
只是前提是,我得先學會不在意別人是否覺得我太沉默。
有時候,我也會懷疑:這樣的我,有人會喜歡嗎?有人會需要嗎?
但後來我發現,問題不是我不值得被理解,而是多數人還沒學會怎麼看見那些靜靜發光的靈魂。
我曾以為沉默是一種缺點,現在我知道,那其實是一種深層的敏銳——是我在認真地聽、細細地辨認這個世界的聲音。
我不再強求自己合群,因為我知道——真正能與我共鳴的人,不會怕我安靜,也不會急著填滿我的沉默。
我開始喜歡這樣的自己。
安靜,但真誠;孤單,卻完整。
⸻
如果今天的文字陪了你一會兒,
而你願意回我一點點溫暖,
請我喝杯咖啡也許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