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覺得你常漏財嗎?你覺得會漏財是因為自身的消費習慣不好嗎?還是,其實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正在漏財呢?漏財是指無意識的亂花錢嗎?還是還有其他的管道也在漏財?
這本書是由任性出版,作者是謝宗博,他擁有會計學碩士與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也擁有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與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資格,在政府部門從事宏觀財經政策研究十餘年,也主導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財經課題研究。
這本書是從一個非常生活化但又常被忽略的觀點切入,「你不是不會賺錢,而是你在不知不覺中一直漏財」。它不是一本教你怎麼賺快錢的書,也不是要你戒掉所有花費來達到財富自由,而是要你重新理解什麼叫做真正的「用錢邏輯」,並且從生活每一個小細節中找到你資產流失的關鍵點。
很多人一聽到「漏財」,第一直覺是:我沒有亂花錢啊!但書中強調的「漏財」,並不是單純的揮霍或奢侈,而是那些你沒注意到、你以為沒什麼的固定支出、決策成本,甚至是時間與注意力這些隱性資源的浪費。
舉個例子,你每天滑手機看「免費」的App,但其實你賠上的,是專注力和可以創造收入的時間;你以為多搭兩站捷運只是小事,卻忽略了每天多耗的通勤時間,折算下來可能比你每小時的時薪還高。書裡用大量這種貼近生活的實例,一步步讓讀者看見原來財務問題的根本,往往不是收入太少,而是成本觀念不清。
這本書的另一個重點,是提醒我們做每個金錢相關決策時,都應該以「總成本思維」去衡量。也就是說,不只是看花了多少錢,更要看到背後失去了什麼資源。
作者舉了「提早還房貸好嗎?」這樣的例子,來說明很多看似正確的選擇,背後可能暗藏更高的機會成本。提早還款固然省了利息,但也讓你失去了可以用那筆錢去創造更高報酬的機會。這種觀念聽起來像是理財課程才會談的東西,但書中用淺白又實用的方式,讓讀者容易消化,也更容易反思自己過去是否有過類似的錯誤決策。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用「心理帳戶」來管理金錢,這也是作者特別提出來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對「娛樂費」、「食衣住行」、「學習支出」等等類型的花費有不同的容忍度,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對某些項目過度開放。
像是有人會認為學習投資自己是必要的,所以報了很多課、買了一堆書,但實際卻從未看完,也沒內化知識,這樣其實就是另一種「偽投資、真浪費」。而有些人對於出門吃飯斤斤計較,但卻忽略了長期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健康問題的潛在成本。這些例子說明了,會花錢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是不是把錢花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此外,書中還提醒讀者一個觀念:真正的財富累積,來自於「會做決策」。很多人太過害怕花錢,或太過節省,結果不是過得辛苦,就是錯失創造更高價值的機會。例如,有些人為了省錢,堅持自己處理所有事情,卻沒發現自己浪費的時間可以拿去學習、成長或創造副業收入。
這其實就叫做「省小錢,賠大錢」。我們在面對每一個決策時,都該從「這件事會為我帶來什麼?會讓我損失什麼?」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只看眼前支出多少。
書中最核心的價值,是引導我們從「消費者心態」轉變為「成本管理者」的角色。過去我們總以為省錢就是把錢守住,但其實更高段的理財,是懂得把錢花得有效率。作者鼓勵我們練習辨認每一筆花費的性質:這是必要支出、投資性支出、還是情緒性支出?
每一種都可以花,但你得知道自己為什麼花、花得值不值得。這種對花錢背後邏輯的理解,其實遠比看懂財報還重要。因為你先處理好自己每一筆生活支出,才有可能真正進入「用錢賺錢」的階段。
書裡有一段提到,每年保險都繳那麼多錢,但從來沒用過,錢都白白流走了,這算不算是一種漏財?不,這不是漏財,而是我們規避風險的意義所在。保險的意義是在規避風險與轉移風險,並做到損失控制。
雖然所繳的保險費沒有用到看似一種浪費,但是,白繳這筆錢證明了厄運沒有降臨,不也是好事嗎?每次付完保險費,就能對將來保持心安,因為那怕厄運降臨,我也做好了充分準備,不會因此而產生無法挽回,無力承擔的影響。
讀完這本書會發現,它不是叫你變成摳門鬼,也不是鼓勵你瞎投資,而是希望你從看不見的金流中找出問題。不論你現在月收三萬還是月收三十萬,只要不懂得管控那些隱性成本與決策代價,都有可能財富原地踏步。反過來說,只要你願意花點心思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成本思維」,你就已經踏上財富成長的正軌。
這是一本能讓人改變思維模式的理財書。它強調的不是工具,而是思維;不是報酬率,而是決策力。如果你也常有「錢不知道花去哪了」的感覺,或是「收入明明增加了,資產卻沒變多」的困惑,那麼這本書提供的底層邏輯,會是你重新建構財務思維的一把鑰匙。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