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從不斷祈求社會的認可,回到靜靜耕耘於自己內在的花園時,人生便不再是生存的交易,而是生活的供養。
今天在騎機車兜風的時候,腦海突然浮現一個念頭:
「我到底要幹嘛?」
「四十歲了,我的人生還要往哪裡去?」
那一瞬間,我的內心湧上一股莫名的茫然與焦慮。
但就在這份焦慮之中,我突然看見了一個心理現象——
原來我這些年,像是在向這個社會“爭取”一個生存位置。
就好像站在一個無動於衷的上層結構前,祈求能夠分一點資源,好換取一點點微薄的生活空間。
這一念之間,我頓悟了:
原來我真正心累的原因,就是「一直在向外祈求」。
這個世界並沒有欠我什麼,真正壓垮我的,是那顆始終在等待被認可、被接納的心。
而就在意識到這點的當下,我的焦慮就像雲霧一樣散去了。
內心突然恢復了平靜。
於是,我開始問自己:
「如果不再向外祈求,那我到底該怎麼生活?」
這時,一個圖像浮現了——農夫。
對!自給自足的農夫。
我突然發現,過去的我,總是在想著:「我能掏出什麼是社會需要的?」
而很少思考:「我如何運用這個世界,為自己栽種真正有意義的果實?」
這個轉念很關鍵。
我們總以為自己活在「社會」裡,但其實,我們真正活在的是「世界」裡。
「社會」是一種制度化、競爭化的框架;
「世界」則是大地、陽光、自然,以及一切原初的法界緣起。
當我把視角從「社會」拉到「世界」,心突然鬆了。
原來這世界一直都在供養我們——
就像農夫耕耘土壤、種下蔬果,自然會結出果實,從來不是乞討得來的。
那我呢?
如果我是農夫,我該為自己種些什麼?
我想到了:佛法、塔羅、修行中的體悟與文字創作。
但我也誠實看見——
以前的創作,其實有一點是為了被看見、被認可,是為了換取流量與收入。
而這種創作,其實還是「交易」,而非「種植」。
現在我明白了:
我寫,是為了自己。
為了把內心真正的覺悟、經歷、痛苦、掙扎、安然,種下來,像種子一樣栽種在這片園地裡。
如果它能成為一座花園,遊客自然會來。
但就算沒有人來,只要我每天在花園裡呼吸、澆水、欣賞,那就是完整的人生。
因為真正的分享,不是為了吸引目光;
而是因為這些果實,已經熟了,我願意布施出來。
就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於名、不住於利、不住於社會的評價,才能真正活在當下這個世界。
最後我深深體會到:
所謂的企圖心與野心,其實都是一種虛妄的「想證明我可以」的心。
但我們,真的不需要向這個社會證明什麼。
我們只需要,踏實地活在這世界上。
願我能像農夫一樣,在這片大地上,慢慢耕種、安心生活;
不再用「乞討」的心活著,而是用「供養」的心創作。
你也曾有類似的體悟嗎?歡迎和我分享,我們可以一起把心耕成一座清淨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