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法案總覽與政治背景
2025年5月22日,美國眾議院以215比214通過《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簡稱「大而美法案」)。這是一份超過1,100頁的預算法案,涵蓋稅改延續、國防與邊境支出、社福調整、AI監管凍結及能源政策翻轉等面向。
法案主軸與川普政策高度一致,被視為其第二任期政策實體化的象徵。儘管共和黨內部存在分歧,但在國會成功推進該案,預計參議院將於2025年7月前完成修正與表決程序。
📊 二、稅收政策:中產與企業的「短多長空」?
- 個人稅收優惠:提高標準扣除與兒童稅額抵免,家庭可支配所得上升。
- 企業減稅:小型企業可享199A扣抵永久化、大企業資本支出折舊抵免延長。
- SALT上限提高:州地方稅抵扣額從1萬美元調升至4萬美元,受益對象以高收入地區為主。
📉 三、預算赤字與金融風險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法案10年內將新增至少3.8兆美元赤字。
- 利率壓力:長期美債殖利率可能升至5~6%,導致按揭與商業貸款利率上升。
- 信用評級下修:穆迪、惠譽已調降美國信評至AA+或Aa1。
- 通膨風險:若支出與債務失控,將進一步推升通膨與聯準會加息壓力。
📌 財政惡化恐擠出私人投資,限制未來經濟政策空間。
💼 四、GDP與就業市場:強心針或空頭支票?
- 短期內家庭所得增加、政府投資加大,預期可刺激1~2年內GDP增幅達5%以上。
- 長期赤字與利率提升將反壓就業與企業支出。
📌 投資市場反應熱絡,但實質成長恐難持續。
🍽 五、社福制度重構與貧富差距惡化
- Medicaid削減7000億美元,約1,000萬人恐失保。
- SNAP(糧食券)支出縮水,中低收入戶受創。
- 加嚴福利領取條件:如強制工作時數與資產門檻。
📌 貧困家庭將面臨醫療與基本生存負擔急升,消費力萎縮。
🌱 六、綠能退場與AI監管凍結
- 取消IRA綠能補貼,恐損失數十萬清潔能源就業機會。
- 凍結各州AI立法權限10年,引發監管真空與道德風險爭議。
📌 短期友善企業,長期或壓抑創新並削弱競爭力。
🌍 七、國際資本與全球地位動搖
- 外資拋售美債,美元儲備占比下滑。
- 投資人重新評估美國信賴度與長期資產價值。
- 若信用再降,將提高美國債務利息負擔。
📌 全球對美信心動搖,資金轉向多極化分散。
🧩 八、對中產、小企業與不平等的深層衝擊
- 中產短期受惠於減稅,但醫療與教育支出恐上升。
- 小型企業稅負降低,融資壓力卻因利率升高反彈。
- 最富者因投資抵免與SALT上限提高受益最大。
📌 整體稅制「倒金字塔化」,貧富差距將再拉大。
🔍 九、台灣觀點:我們學到什麼?
- 財政紀律不能輕忽:台灣應防止赤字擴張拖垮制度彈性。
- 創新與監管需平衡:AI與能源需穩健推進與合理規範。
- 保障社會安全網:社福政策不應成為削減預算的首選。
- 避免政策「糖衣包裝」:人民應警覺立法名稱與實質內容落差。
📣 總結
《大而美法案》雖提供短期經濟刺激與政治紅利,但其潛在的財政失衡、社會不平與創新削弱,將可能對美國長期經濟體質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從中也提供台灣政策設計者寶貴的參考鏡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