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套仍在連載中的漫畫,叫做『路邊的藤井』,有人看過嗎?
這部漫畫很特別的是,它不走以往的療癒風格,也沒有明確的療癒主題,它沒有美麗的風景、食物,台詞也不算特別的優美如詩,可是它有一股樸實的魅力,仔細思考,我們人生中一定都會出現一號人物,他特別不起眼,可能像個透明人、隱形人,如果是在學校,甚至可能也不會是班上被霸凌的人,因為透明的根本不會被注意到。

我不想劇透太多,且這部漫畫還在連載中,但是看到目前為止,內心有許多衝擊和震撼,例如:
男主角學習了很多技能,不為了特別能做好它們,而是純粹想體驗看看
男主角會為了看見人家傳單上的尋鳥公告,去蹲點幫忙抓鳥
男主角不會因為別人說了建議就盲目聽從,會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再做決定,即使那個決定僅僅是要喝紅茶或是咖啡,如此簡單
男主角是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但他卻很好客,很真誠的對待每個人
他不在意別人的視線,或者應該說不因他人的視線而刻意修正、改變自己,對他而言學習和體驗的目的只是為了『感受』,即使他的學習在他人眼中不重要,學習成果也不特別出色,他只在乎當下的體驗,成果和目的全都是不需要多加考慮的,我們現在人,真有如此純粹的活在當下過嗎?
我們學習、進修,往往都有個目的和期望的結果,
學習了鋼琴就希望成為演奏大師,如果學了10年還彈不好就會被恥笑;
想找羽毛球教練學習打羽毛球,會被取笑說又不是要比賽請什麼教練;
學吉他會被問:『學了之後能幹嘛?』
有太多太多外在視線影響我們,使我們做出一些違心的選擇,我們的選擇有時候難免無法依循著我們的內心,價值觀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影響,認為“太跟著內心感覺走”反而是件很奇怪的事,我們被教育成用邏輯思考,卻忘了用心去感受和體驗生活,於是生活變得不像生活,而是不斷的跟著某種無形的流向飄,飄著飄著也不確定飄到哪,只是一直不斷前進。
以為我們終於成為了我們想成為的樣子,事實上回過神來,那樣子自己早已不認得了,我們就像是被許多人捏了一把的黏土製品,大致上的雛形看似差不多,但細節上卻是坑坑疤疤的不像樣。
這部漫畫中的藤井,一直就是處在自己的河道上,他觀察並修正自己想要的流向,不迎合世俗消耗自己的精力去交際應酬,但與人交流時的他總是真誠和專注,所以即使不時常聯繫,也被很多人惦記著。
很少有一部漫畫,讓我像閱讀身心靈書籍般的不斷停下來思考,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和選擇; 我過往的選擇到底成就了什麼,以及我之後的選擇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唯有專注的觀察著自己與生活、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才能慢慢覺察自己的生活軌跡,唯有跳脫內建的邏輯思維框架:『我應該.....』、『大家都說.....』、『每個人都.....』,我們才能接受自己所有面向,才能真正成為自己,才能在自己的河道上不隨波逐流,慢慢漂出自己想要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