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閱讀筆記放在「書中遨遊」這個沙龍房間,但其實不是從書上看來的,而是從臉書上看來的。
作家張曼娟近日的新疆遊記引發爭議,楊斯棓醫師因此「借題發揮」,寫了一篇臉文談「同心圓心法」。
我其實覺得張曼娟只是去玩個幾天、寫下沿途見聞和愉快心情,拿政運/社運界的少年英才跟年輕時得文學獎的經歷相提並論也太牽強了,但楊斯棓的五圈同心圓分類法倒是讓我自我反省了不少,例如我第一圈要關懷的是什麼(我有沒有為我的身心健康多付出、工作上的不愉快有沒有積極去解決)?是不是很常本末倒置為第四圈~第五圈投入太多情緒成本(例如跟網路上的留言或偏頗的新聞報導生氣)?所以,特此摘錄重點於下,提醒自己以後在吸收資訊時,可以用這五圈分類法釐清事務的輕重:
在這資訊爆炸、世事紛擾的時代,哪件事是我的事?如何分類才能活得清明?
以下這個「以我為核心」的世界事務分類法。它的核心精神是:這件事與我的關係是什麼?我該為此投入多少注意力?
將「關我的事」當作圓心,我們可以將外部世界劃分成不同的同心圓。
第一圈:關我的事 (My Core Responsibilities)
這就是圓心,構成你生活基石、需要你主動投入精力、並直接承擔後果。
- 定義: 我擁有直接控制權和首要責任的領域。
- 例子: 我的身心健康、我的工作職責、我的財務規劃。
- 對策: 主動管理、積極投入、負起全責。
第二圈:值得我關心的事 (Matters Worthy of My Attention)
這些事不屬於你的核心責任,但主動關心會對你產生正面價值。這是一種有選擇的、策略性的投入。
- 定義: 雖非我直接責任,但了解或適度參與能實現價值或獲得成長的事。
- 例子:
- 共同利益與價值:影響國家未來的選舉、你支持的環保或人權議題。
- 知識與成長: 能啟發你的歷史、科學新知、能提升你的藝術或嗜好。
- 對策: 保持關注、選擇性參與、從中學習。
第三圈:需要我應對的事 (Matters Requiring a Response)
這類事情是被動的,它們從外部進入你的世界,迫使你必須做出反應。
- 定義: 由他人發起,要求我做出反應的事。
- 例子: 同事向你請求協助、老闆交辦一件非常規的任務。
- 對策: 評估狀況、設定界線、做出回應(接受、拒絕、協商)。
第四圈:最好別管的事 (Matters Best Left Alone)
這是一種積極的智慧,認知到在某些事情上,「不介入」是最好的選擇。
- 定義: 介入後弊大於利,或無論如何都無法產生正面影響,因此策略性地選擇放手或不碰觸的事。
- 例子: 在網路上與匿名的酸民爭論
- 對策: 刻意忽略、保持距離、明智放手。
第五圈:純粹當背景音的事 (Matters as Background Noise)
這是最外圍的一圈。這些資訊和事件海量地存在著,但它們對你的人生幾乎不產生任何實質的漣漪。
- 定義: 與你個人、價值觀、生活圈幾乎完全脫節的資訊流。
- 例子: 絕大多數的名人八卦、社群媒體上無盡的陌生人動態。
- 對策: 自動過濾、忽略。將它們視為世界的背景噪音,不必投入任何認知資源。
這個同心圓心法,讓我們有意識地去辨認:什麼是我的核心責任?什麼是我的價值延伸?我又該如何智慧地應對,或優雅地放手?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釐清這五個層次,或許才能讓我們在「關我屁事」的犬儒和「事事都管」的耗竭之間,找到一條清明而堅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