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時代下的人機協作設計思維
在智慧建築與智慧家庭日漸普及的今日,我們對「智慧」的定義正面臨一場轉變。從過去以「全自動」、「即時預測」為導向的設計思維,逐漸過渡到一種更貼近實際生活的目標:人與科技的協同共處,也就是所謂的「共演(co-performance)」。
這不僅是一種設計策略,更是一種理解智慧系統如何融入生活、調整與學習的觀點。本文將說明什麼是共演、共演與使用者中心設計(UCD)的差異、實踐共演的方法,以及如何重新設計智慧系統來支持這種互動關係。
從控制到協作:共演的設計轉向
傳統智慧系統設計多半建構於「預測 → 滿足」的架構中。系統預測使用者行為、提前準備環境(如空調開啟)、簡化操作流程(如設定後即忘的控制介面),讓科技成為背後無聲的輔助者。
這種設計思維雖然帶來便利,但逐漸暴露出兩大問題:
- 對生活過度簡化的想像:設計者假設生活是可預測、穩定的,卻忽略了日常的即興性與情境變化。
- 科技無法回應例外狀況:當實際情境不符預測(如多人共用熱水、寵物誤觸感應器),系統便失靈或造成干擾。
共演的設計觀點正是對此的一種回應:科技不再被視為背景的自動機器,而是生活參與者之一,與人共同協調、共同演出日常任務。
什麼是「共演」?
共演(co-performance)源自實踐理論(practice theory)與人機互動研究(HCI),主張「科技與人都是日常實踐的表演者」,共同構成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單位。
舉個例子來說:
- 當你手動打開窗戶通風,而系統偵測到溫度下降進行補償加熱,這不是科技「出錯」,而是一場共演過程中的協商。
- 若某家人的狗在晚上誤觸燈光感應器,住戶選擇手動調整燈光設定或遮蔽感應器,這是一種在危機中重新界定互動規則的行為。
- 當住戶習慣依腳底溫度感受是否該關暖氣,而非看牆上的面板,這說明「介面」其實不在螢幕,而在感官與行為中。
這些例子揭示:人與科技的互動不是預設好的流程,而是在實踐中逐步磨合、適應與重組的動態關係。
如何設計出能共演的系統?
真正支持共演的設計,並不是要讓系統更複雜,而是要讓它更開放、更可回應、更能容錯。以下是實踐共演的四大核心設計原則:
1️⃣ 設計可協商的介面(Negotiable Interfaces)
不再只設計固定的控制面板,而是讓人們能透過感官行為參與調整,如:
- 支援手動覆蓋自動決策(Override)。
- 提供多樣的輸入與感知通道(溫度、濕度、氣流感受)。
- 認可「開窗」、「遮陽」這類物理行為作為有效介面。
2️⃣ 接納衝突作為調整的起點(Design for Breakdown)
衝突不是設計失誤,而是學習與再配置的機會。例如:
- 當使用者手動干預時,系統應學習其偏好,而非自動還原。
- 設計應能容許多種使用情境,不強迫使用者「照預設方式生活」。
3️⃣ 允許非人行動者參與(Include Non-human Actors)
將寵物、植物、氣候、家具位置納入互動脈絡。例如:
- 感測器避免因寵物誤判。
- 植物健康反映通風與濕度品質,成為間接指標。
4️⃣ 支援即時協調與反饋循環(Feedback Loops)
讓使用者能察覺系統狀態,並即時影響其行為。例如:
- 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提示(例如:地板溫度回饋比面板數值更有感)。
- 系統根據日常行為模式,自動提出協調建議。
我的觀點:設計「共同生活」的科技,而非「取代人」的科技
現今智慧系統過度強調「無人化」、「無感操作」,某種程度上,是將生活簡化為可預測的流程。但真實的生活充滿例外、感受、關係與即興。智慧系統若要真正融入生活,就必須具備「共同生活」的彈性與敏感度。
我們不該再把科技設計為「會自動幫你做事的僕人」,而應設計成「能與你對話的室友」。它可以犯錯,也能聽你抱怨;可以配合你,也願意被你調整。
共演不是科技更聰明,而是人與科技能一起變聰明。
📌 如何打造人機共演的智慧系統?
1. 重新定位使用者角色:從被動接受者轉為行動參與者
傳統設計將使用者視為需求的接收端,由系統主動預測與回應。但共演思維主張使用者應能在生活中主動干預、重新定義系統行為。
✅ 設計行為可觸發的邏輯規則,例如:「手動開窗」即代表使用者希望降低室內溫度。
✅ 支援例外情境設定與偏好紀錄,不將使用者調整視為「錯誤」。
2. 調整系統定位:從單向輔助轉為雙向協調的參與者
智慧系統不再只是自動化工具,而是需要理解人類情境、與人互動的共生活者。
✅ 設計系統具有行為學習與適應性,能根據使用者回饋(明示或隱性)進行行為修正。
✅ 提供回饋通道,例如:簡單的意圖確認(「這是你想要的設定嗎?」)或偏好調整歷史。
3. 重新定義介面設計:從圖形控制面板擴展至行為與感官互動
傳統介面集中於APP、面板等顯性控制點,而在共演概念中,「介面」是一種存在於日常行為中的隱性互動。
✅ 將實體行為(如移動、打開窗戶、關燈)納入系統邏輯。
✅ 將觸覺、聲音、光線、氣流等感官回饋,作為提示與互動手段。
4. 設計容錯與協商機制:允許錯誤與多樣性,而非追求完美預測
智慧系統應能處理人類「不一致、變動、多變」的生活節奏,而非強求一致性。
✅ 支援「中斷操作」、「手動優先」、「系統學習」等模式。
✅ 系統應能紀錄每次偏離預設的行為,以作為學習參數,而非強制回歸預設。
5. 強化使用後期的協調性:系統與使用者持續共同調整,而非一次設計定型
許多問題不在設計初期發生,而是在實際使用中才浮現,因此系統應支援「後設計」。
✅ 提供簡單易懂的行為紀錄與系統狀態資訊,讓使用者能理解並微調邏輯。
✅ 設計可「共創」的使用後介面,例如:使用者標記某些行為偏好,讓系統逐步個性化。
6. 納入非人因素:設計考慮動物、植物、空間佈局等共居條件
在共演框架中,「參與者」不限於人類。寵物、植物、自然氣候與空間流動性等皆為智慧系統需理解的互動脈絡。
✅ 感測與控制邏輯中,設計過濾機制以避免寵物誤觸;
✅ 結合植物生理狀態與空氣濕度感測,形成空氣品質調節依據;
✅ 支援「空間使用行為」偵測,例如家具移動對系統通風路徑的影響。
人機共演系統的核心設計邏輯,不是讓科技預測人,而是讓科技與人「共同調整」、「共同成長」。
它要求的不只是演算法的精準,更需要設計對人性、行為與空間的深刻理解與整合。從此角度看,「智慧」的本質,不在於看不見的運作,而在於我們是否能與科技建立起一種自然、動態且富回應力的夥伴關係。
與其問「科技能替我做什麼」,不如問「我能與科技做什麼」
在智慧生活的設計邏輯中,我們正站在一個重要轉捩點。是要持續推動單向控制與預測,還是走向一種更為對等、可協商的共處設計?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生活價值觀的選擇。
你,準備好與你的科技共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