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當社工,就很喜歡聽個案說自己的故事,因為那是關係的信任,也是個案邀請我們更靠近他的人生。
有一位我稱她為「牡丹花」的長者,向我說了一段離不開的人,還有忘不掉的過去。
她說,她和先生感情很好,在平常生活裡一個彈吉他一個唱歌,吵吵嘴也笑著過日子,雖然老夫妻了,但卻一直把對方當作戀人般相處,他們有個懂事的孩子,長大後仍選擇留在家裡,陪伴年邁的父母,照顧這個三口之家。
原以為日子會這樣安安穩穩的走下去,直到有一天,先生騎車時發生了意外,就再也沒有回家。然而半年後,孩子也用了幾乎一樣的方式離開身邊。
短短半年,三口人,只剩她一人。
她說,孩子離開的那幾天她幾乎沒睡,原本黑亮亮的頭髮,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就像失去了活力一樣。
十多年過去了,先生的吉他還靠在牆邊,孩子的衣服還掛在房間,全家人的合照還擺在桌上,他們的鞋子,還整齊地擺在玄關,她覺得這樣感覺他們還在身邊。
她沒有整理,也不敢整理。她說:「如果那些東西如果不見了,他們就真的…走了。」
她想走出來,卻怕一旦跨出,就忘了愛。她想放下來,卻不忍自己手鬆時,那些記憶也隨風而散。
這些年來,她一個人過日子,但從沒真正「單獨」過——悲傷,始終和她形影不離。她曾說:「我知道他們不會回來了,但我沒辦法說服自己,他們真的離開了。」
有些人是走了,但在心裡,還活得那麼完整、那麼清晰。所以「離開」的確是過去式,但「失去」卻一直是進行式。
我所能做的,就是靜靜聽著她的故事,看著她曾經開得那麼催燦又迷人。她是牡丹花,活的優雅而美麗,雖然在風雨中低垂了頭,但依然堅韌的開著花。
社工語錄|離別的課題
- 「當一個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那是他用信任邀請你靠近他的人生。」
- 「有些人離開了,但在心裡仍活得那麼完整;離開是過去式,失去卻是進行式。」
- 「不要替她走出來,而是陪著她坐在悲傷的角落裡。」
- 「社工不總是解決問題,有時只是靜靜陪著,就會看見一朵牡丹,在低垂中依然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