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了一下,除了學校音樂課必備的直笛以外,我學過的樂器目前應該有九種:法國號、小提琴、二胡、單簧管、長笛、鋼琴、大提琴、曲笛、中提琴。回憶這些年,才覺得自己好誇張,竟然可以經歷這麼多次學習跟放棄的心路歷程。
國小高年級參加管樂班,被指派吹法國號,心裡頗失望,因為當時是樂器外貌主義,偏好單簧管與長笛輕巧俐落的外型。說來慚愧,兩年管樂團生涯,對於法國號的態度一直都是把分配的功課練好,僅此而已,不會想要私下多花時間練習。
時間直接跳到退伍後,當時前男友是音樂系的學生,副修小提琴。在他的提議下,我開始跟他學小提琴,從管樂直接跳到弦樂領域。與法國號不同,小提琴優雅的形象讓我練習起來很有動力,也為了能拉奏自己喜歡的曲子而努力。即便分手後,我還是在外面斷斷續續找教室上課,本來以為會一路學下去;殊不知,一次發表會的緊張失敗表現,變成了我的心魔,產生了排斥感,又適逢要搬出去找房子住,忙東忙西就沒再繼續拉琴。
在新的租屋處安頓下來後,附近有間國樂音樂教室,我就去報名二胡課程,轉換到國樂領域,沒有多久我就發現這是錯誤的決定。原因在於我骨子裡並不喜歡國樂曲,雖然二胡演奏一些流行曲或古風曲有極大優勢,然而基本功的練習曲都是大量的國樂,逃不掉也避不了,當期課程結束我就沒再繼續上了。
經過幾年的空窗期,數年後再度搬家,整理房子時挖出塵封已久的小提琴,心裡又蠢蠢欲動了,帶著一點雪恥的心態,找了附近學校的業餘小提琴教學課程報名。上了一整期課程後,我發現當年弦樂的基礎沒有打穩固,從基本的三個八度高把位音階到充斥著快速音群的練習曲,應付起來都很吃力。老師認為我的程度足夠,讓我練了莫札特的小夜曲,但我非常清楚,我是硬練的,尤其是快速音群部分,手指怎樣都快不起來。當期課程結束後,沒有繼續上下去,因為我知道基本功不足以支撐後面更難的曲目。
二度挑戰小提琴失敗後,我暫時對弦樂有股挫敗感,反而懷念起小學管樂團的時光。當時最想要學的兩種樂器就是單簧管與長笛。趁著一股衝動,我就在某個晚上來到附近的樂器行,買了一把初學等級的單簧管,然後就直接報名初級課程了。相較於提琴的多次打擊,我在單簧管上的進步算是順風順水,可能是小學時期的管樂基礎發揮作用,氣息控制不太是問題,只須搞定嘴型與指法。也許是這種成就感過度膨脹,我當時覺得同時學兩種樂器應該可以試試看,便又去買了隻長笛,也報名了課程。長笛的學習過程,基本與單簧管一樣,我沒遭遇太大的困擾就達到了還可以的基本程度。身為業餘學習者,當我能用單簧管與長笛吹奏出我喜歡的那些流行曲、輕音樂,我似乎就滿足了,對於後面那些要磨基本功的練習曲、古典樂興趣缺缺。現在回想起,這心態很要不得,但當時就陸續把兩種管樂的課程終止了。
疫情期間,剛好是搬到新家沒多久,因為有間琴房,我就買了直立鋼琴,想說學學看鋼琴似乎也不錯。不同於管樂與弦樂,鋼琴對我來說,是另一種挑戰:低音譜記號與視譜。從小學樂器的我,高音譜記號看得非常順,但一開始接觸低音譜號,超級卡頓,尤其鋼琴又要一次看兩行譜。我當時完全無法想像,明明眼睛同時看到兩行譜,要怎麼用不同記譜法去解讀音符,腦袋不會打結嗎?其實我在鋼琴學習上滿按部就班的,照著老師安排的教材慢慢練習,甚至暌違多年再度參加學習發表會,不同於當年小提琴的挫敗失常,鋼琴上台的狀況還不錯,順利地完成演奏,對於自信的重建是很關鍵的一步。可惜,由於老師隨著家人工作因素赴美,我又不想換老師,兩年左右的學習生涯就畫下句點了。
可能是弦樂器與我的緣分未盡,我又開始想嘗試了,不打算三度挑戰小提琴,我的目光轉向大提琴,這個被稱讚接近人聲,擅長歌唱的沉穩樂器。做了功課發現大提琴相對比較適合成人,我就擇期不如撞日的聯絡音樂教室報名並且買了大提琴。我必須說,大提琴的學習曲線對我來說相對平坦許多,雖然剛開始被較粗的弦磨破指尖的痛苦還歷歷在目。其實我後來反省,大提琴進步平順的關鍵可能是初學階段就讓專業老師打好基礎;小提琴最開始我是跟前男友學的,並不是說他不專業,但因為他也是學生,無法像專業老師那樣固定時間、固定進度地慢慢堆砌修磨我的基本功。大提琴擅長抒情敘事旋律線,較少跟快速音群打交道,可能也是我學起來較為得心應手的原因。
不知道發了什麼瘋,我在大提琴學了一段時間後,竟然又開始懷念管樂器,搭上當時古風歌曲的流行,我就去報名了中國笛的課程。有鑒於學習過長笛的基底,我特別選了尺寸與調性都近似長笛的C調曲笛,結果確實上手很快,我覺得滿多部分概念是可以共通的,當然有各自的細節要求,但是比起其他樂器之間,相似性已經很高了。
類似長笛的學習狀況再度出現,管樂器絕對非常難,氣息控制跟音色之間的功課是一輩子的事情;但是當我以膚淺的角度只求能吹些通俗曲子自娛娛人,掌握指法後其實就差不多了。所以我上了幾期課程後,覺得差不多就沒繼續學下去了。
大提琴的學習歷程大概有三年半左右,是歷來各種樂器最長的一個,我也逐漸練習到高把位、抖音等技巧。接觸時間夠長,就會開始對一些缺點有感,即便初學時完全不在乎:尺寸重量、低音域。先說尺寸重量,相對於中小提琴,大提琴的攜帶實在是太累了,即便買了高級的琴盒,重量還是不容小覷;更麻煩的是由於尺寸太大,無法騎車,這就讓重量的缺點完全無法被彌補。
三年多的學習,最後決定喊停的關鍵點,不存在。並沒有很戲劇性的轉折,就是一種熱情逐漸消退的演變結果,硬要說的話,是有搭上左手腱鞘炎治療的契機,剛好要休息幾周,於是就順勢沒再繼續上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