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團結十講第一講談「國家」,其中所展現的史觀實在值得商榷。不過,我不想談什麼去中國化的老調,而是即使從台灣做為國家的角度來看,總統的史觀仍舊很有問題。而且就史觀來說,大概很少有比欠缺歷史感更諷刺的了。
我所指的欠缺歷史感,具體是以現今台灣做為國家的認知框架往回套用到過去僅具備地理意義或殖民地意義的台灣。這樣的嫁接,反而遮掩了攸關台灣(國家)存續的重大因素:共同體意識。
總統舉了包含霧社抗日等事件來佐證「臺灣不分族群、不分先來後到,持續反抗壓迫與侵略的精神。很多人想要知道臺灣有沒有守護自己國家的決心,他都會引述這段歷史」。但這些抗爭根本談不上國族意識,遑論要「守護國家」。就以霧社事件為例,引日本學者橫路啟子的話:當時的台灣人「與日本人一樣,將『蕃人』視為『野蠻』、沒有文明的族群」。當然,那時的台灣社會對霧社事件的反應遠比這複雜得多,既有讚揚,也有自愧,然而認定其非我族類的一面也是同樣昭然的。我這麼說不是要以今非古,只是要強調,我們必須反省,自己到底有什麼資格將這些過去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事件納入台灣國家歷史的框架。我們身為優勢的漢人族群,真的肯認原住民族作為台灣國族的一環嗎?原住民族是否感受到我們的誠意,而真心肯認我們做為同一國族?
同樣的道理,總統提到台灣是南島文化起源,但這只是就地理意義而言。我們同樣必須反省,台灣文化是否具備資格承繼南島文化。要知道,一個文化發源於台灣,不必然代表我們就自動承繼該文化。我們真的肯認原住民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環嗎,又或者實際上多數時候仍是一邊反抗大中國史觀,一邊抱持漢人中心的四百年史觀?
這裡可以附帶提一個疑問,總統在這第一講談國家、談團結,談台灣這塊土地之上的族群,不知道有沒有邀請原住民與會。我沒有完整看完演講影音,而是參酌演講的文字紀錄。再說,這也只是形式問題。不過,從形式多少可以推敲與實質的距離有多遠。
面對中共統戰,我們很喜歡強調台灣具備領土、人民、政府、主權,是國家無疑。但我必須指出,台灣人喜歡舉這四點,多少是因為這些是相對穩固的既定事實,舉出來既不費力,又有安全感。這就好比,相較於正視台灣與中國的文化根源,我們更喜歡抨擊中共對台的固有主權論。然而,共同體意識需要營造、需要呵護,無比費心費力,卻是相較國家四要素更為要緊的命脈所在。少了共同體意識,團結也不過是強加於國民的呼籲與義務,而非發自內心的意願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