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的文化抵制心態,也很諷刺地使台灣人在本土化下反倒認不清台灣的歷史。新近的台灣台語爭議,推廣者所持「台語就是台語」民粹論調便刻意割裂、隱瞞台灣史實。早在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投注人力物力,花費九年多編纂《日台大辭典》時,便已將台灣漢人所說的漳州語和泉州語歸入「南部福建語」項下,顯見「閩南語」概念其來有自。
更要緊的是,由閩南語/南部福建語轉變為台灣語/台語,是日本殖民主分而治之的治理實踐,出於殖民地的政治現實,將「台灣」作為概念分類,導致了文化斷裂。而語言只是斷裂的面向之一。即如台灣料理,也是源於中國料理,而在日本殖民者的「他者」之眼下,從政治劃分衍生出文化誤認,卻也由文化誤認演變出繽紛的本土化。詳見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龍頭江山樓出版的《江山樓案內》,對於這段文化流變就能有直觀的體會。細數其中一道道菜餚,桂花魚翅、掛爐燒鴨,乃至河圖洛書,是文化之根,也是在地之變。
「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妲唱曲」是日治時期風雅之舉,而除台灣菜外,藝妲和其所唱歌曲也都含中國淵源。按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灣藝妲「發生在清末同治年間到台灣收復前後」。從起始年代即可推知是中國風月文化隨移民延續。而《江山樓案內》所列藝妲歌曲有〈嘆煙花〉、〈空城計〉、〈三娘教子〉、〈孟姜女〉,全歸類於「支那歌曲」項下。
健全的本土化心態是不卑不亢,自自由由、自自然然汲引文化根源,甚至無關血緣牽繫。英國詩人濟慈讀英譯荷馬史詩,沉醉於天地新開。最為台灣人熟悉的現代外國通俗文學實例則莫過於《哈利波特》系列,將外來神話元素含納於本土化的教育場所與教育記憶(儘管作者本人因保守言論,特別是奧運爭議,而在台灣幾成全民公敵)。另外,則如波西傑克森系列將希臘神話元素本土化。
無論是針對《黑悟空》或以上各例,都不是在主張要依樣學步。筆者所期待的是,名符其實,強健開闊的「台灣」主體。
民國一百○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初稿以筆名「魯育人」發表於《聯合報》「民意論壇(202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