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 製程節點演進。
很多人聽到「Intel 第 3 代」、「Intel 3 製程」總是搞混,名稱代表什麼?舉例
- Core 世代:處理器產品的技術版本;第 1 代 Nehalem → 第 14 代 Raptor Refresh
- i3 / i5 / i7 / i9:處理器的等級分類;i3 入門、i5 主流、i7 高階、i9 旗艦
- 製程世代(Intel 3、18A):晶片製造的技術節點;Intel 7、Intel 4、Intel 3、18A
所以,Core 第 3 代(Ivy Bridge, 2012 年) 跟 Intel 3 製程(約 5nm 級別,2023 年左右)完全不同時期與概念。
產品線演進:從 Core 到 Core Ultra
自 2008 年 Intel 以 Core i 系列 取代 Pentium,逐步形成:- Core i3:文書、入門需求
- Core i5:多工、主流效能
- Core i7:高階專業
- Core i9:旗艦級極致性能
第 12 代起引入混合架構(P 核 + E 核),強調性能與省電兼顧。
- P 核(高效能核心):重度運算、遊戲、內容創作
- E 核(高效率核心):背景任務、省電、多工穩定
2023 年後,Intel 改以 Core Ultra 系列 命名:
- 不再強調「第 X 代」
- 結合 Ultra 5、Ultra 7、Ultra 9 分級
- 例如:Core Ultra 7 155H,代表高階行動平台,屬於 Meteor Lake 世代
製程命名:別再被「幾奈米」騙了
Intel 製程名稱大幅行銷優化,對標台積電、三星製程節點對應概念代表技術重點
- Intel 7:約 10nm 級別;Alder Lake、Raptor Lake 採用
- Intel 4:約 7nm 級別;EUV 技術首次全面導入,Meteor Lake
- Intel 3:約 5nm 級別;高密度、FinFET 最終優化版
- Intel 20A:約 2nm 級別;RibbonFET、PowerVia 開始應用
- Intel 18A:約 1.8nm 級別製程微縮、供電優化與 AI 應用
這些製程名稱,強調的不只是物理線寬,而是電晶體創新、供電設計、封裝整合的綜合實力。
18A 製程關鍵:PowerVia、RibbonFET

電晶體革命,來自看不見的背面供電。
製程戰爭 2025
- 台積電:2nm (N2);GAA、BSPDN
- 三星:2nm;GAA、行動平台優化
- Intel:18A;RibbonFET、PowerVia、積極拓展代工市場
18A 製程 是 Intel 追趕台積電 2nm 的王牌,主要包含兩項技術革新
- RibbonFET:Intel 版全閘極電晶體(GAA),減少漏電
- PowerVia:背面供電,釋放正面佈線空間,改善效能與功耗
追蹤這個專欄「邊喝邊想」,我們會聊聊酒、聊聊神話,也聊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