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國營銀行遭駭,帳戶歸零,數位金融體系的脆弱被揭開。
2025 年 6 月,一場重擊伊朗科技與金融體系的駭客攻擊正式揭開衝突序幕。與以色列有關聯的駭客組織 Predatory Sparrow 宣稱攻入伊朗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 Nobitex,盜走或摧毀高達 9,000 萬美元的加密資產。駭客故意將資金轉入無法取回的冷錢包,明示這是出於政治目的的摧毀,而非經濟利益。
同一時間,伊朗國營銀行 Sepah Bank 資料庫被清除,用戶帳戶歸零、ATM 停擺,導致金融系統陷入恐慌。多家西方媒體與安全公司指出,這是一場帶有軍事協調背景的高強度網攻行動,對象直指伊朗國家資產核心。根據前美國國安局(NSA)網安主管 Rob Joyce 表示:「破壞這家銀行資金可引發更大金融系統信任崩潰。」
科技公司不只是觀察者,而是「參戰者」
回顧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科技企業如 Google、Apple、Meta、Microsoft 相繼對俄採取自發性制裁(下架應用、限制支付、切斷雲端服務),科技產業去中立化正式展開。2025 年伊朗事件證明,這股趨勢不只延續,更升級。伊朗 Nobitex 的資產被鎖,成為鏈上政治制裁的開端。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與區塊鏈平台,現在也不再是無國界的避風港。平台的選擇權成為新型「軟性封鎖」手段。
CNN 引述資安評論指出:「這次駭客行動似乎是政治動機,攻擊不是為了財產,而是為了傳遞訊息。」伊朗網路研究員 Hamid Kashfi 補充:「許多伊朗人將加密貨幣作為銀行替代方案,駭客攻擊將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
以色列科技重鎮的戰爭風險
以色列不只是軍事強國,更是全球高科技重鎮之一。
- Intel Fab28 晶圓廠設於 Kiryat Gat,長期生產 22nm/14nm 製程晶片,供應 Intel 自用的 Core 與 Xeon 系列。
- 旗下 Mobileye 為全球領先自駕車晶片公司,亦在當地設有研發與晶片試產線。
- 以色列同時聚集大量 AI、資安與網路防禦新創。
一旦戰爭升溫,這些設施將直接成為攻擊目標,也會使全球 AI 與半導體生態面臨技術斷點風險。
伊朗 × 中國:穿越封鎖的鐵路戰略與數位暗戰
誰擁有基礎建設,誰就擁有主權;誰能關掉服務,誰就掌握秩序。
在長期遭西方制裁下,伊朗與中國於 2021 年簽署 25 年全面戰略夥伴協議,涵蓋能源、網路、港口與鐵路等基礎設施。2025 年 5 月,首列從中國西安出發、歷經中亞至伊朗德黑蘭附近的阿普林(Aprim)乾港貨運列車成功抵達。這條路線成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的新樞紐,也讓伊朗繞開霍爾木茲與海運風險,建立陸路物資命脈。該鐵路亦可整合未來光纖網路與資料機房建設,成為資訊戰略通道。
從俄烏戰爭到以伊衝突,我們逐步見證科技公司從基礎設施提供者,走向具有政策決定力的準國家單位。不論是鏈上資產被摧毀、晶圓廠被列為戰略目標,或是社群平台封鎖言論與支付,這些行動顯示:科技具備毀滅一國經濟的能力,已無法再假裝中立。
科技媒體 Wired 指出:「這些攻擊展現的破壞力與國家級行動相符,已進入全面網路戰新階段。」Fox Business 亦報導:「這是一場代碼之戰,沒有彈藥,卻可能改變整個系統運作邏輯。」
另一方面,伊朗與中國正在構建不依賴西方平台的另類科技體系:自主晶片、自建平台、國家級雲端。這場衝突,可能正是全球數位秩序轉向的分水嶺。
追蹤這個專欄「邊喝邊想」,我們會聊聊酒、聊聊神話,也聊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