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山難事件(下)── 合歡山大山難 (野呂寧山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合歡群峰

合歡群峰

惡夢般的三月二十一日

3月21日這天上午,天氣相當舒爽,探險隊一會兒走在天空晴朗的高山草地上,一會兒又身在雲霧中,顧盼間,還可看到閃耀的太陽下,清脆又連綿不絕的山巒,讓隊員們心情十分愉快,腳步也輕盈起來,整個隊伍行進速度頗為快速。

「這好像在祝福我們這次探險會很順利,前途一片光明!」

聽到這句話,野呂、財津等探險隊幹部忍不住笑起來,隨即閉上嘴,認真趕路。

探險隊除了要避免天氣的威脅,也要提防太魯閣蕃的攻擊。早在出發前,就已經向探險隊全員,尤其是隘勇、苦力人夫等叮嚀,要大家以最慎重的態度來防範可能出現的危險。

在沒有風卻十分乾爽的高山美景中前行,下午3點不到已經抵達合歡山山腳。此時隊伍前方卻出現了騷動。野呂技師與相澤警部覺得奇怪,走向前去,只見作為嚮導的原住民們不再往前,七嘴八舌地努力向日本人傳達些什麼。

「我們不能再前進了,就在這邊紮營!」

透過翻譯,探險隊幹部們得知原住民不願意往前的原因,但更多的卻是不解。

「再往上是合歡山的鞍部,那裡很平坦,適合我們這麼多人一起紮營,也可避風。」

「而且要登上鞍部才能達成這次探險的目的。」

來回幾次溝通後,見許多原住民不願意一起登上鞍部,探險隊只好與他們道別,繼續攀登,4點登上合歡山頂,並由幹部選好適合露營的凹地後,打開天幕,紮營生火,開始煮晚餐。

隨著眾人開始紮營,太陽西沉,天氣也漸趨寒冷,在分配保暖衣物後,探險隊員們聚集到火堆旁取暖。

俄爾之間,天氣改變。

雲霧下壓,籠罩在探險隊的四周;風勢漸增,氣溫也逐漸下降,天空落下摻雜著冰塊的大雨。安全起見,探險隊幹部們緊急命令隊員將營火熄滅,全員回到帳篷內,改以行動口糧作為晚餐。

躲在帳篷內的探險隊員們祈禱著天氣能趕快好轉,然而,強風卻轉為為暴風,冰雹與大雨也漸趨猛烈;氣溫快速下探,隊員四肢因為寒冷而逐漸失去知覺,只能躲在帳篷內,藉由隊友的體溫,掙扎留住身上僅存的暖意。

「嘩!」

野呂技師等人突然聽到帳篷外傳來不尋常的聲響,帳篷頂部也開始有液體滲入,這些有著豐富登山經驗的日本技術人員,瞬間明白大事不妙。

野呂技師衝出帳篷,藉著微弱的油燈火光,他看到自己帳篷的天幕已經被風吹走,且不只他的,經確認後,探險隊全員使用的數十張天幕都被風吹飛,即使他們想取新的天幕重新架設,礙於風勢過大,根本無法補救。

「我們該怎麼辦?」

「這樣帳篷全部溼透只是遲早的事情!」

野呂看著這些在冰雹與大雨中嘗試補救的日本籍探險隊員,他們臉色發白、惶恐不安,但比起這些日本人,那些平常居住在山腳下且語言不通的漢人苦力肯定更加難熬,因此他下令探險隊幹部及警備隊員全數去安慰這些隘勇、苦力人夫。

發號施令後,野呂取出溫度計,見上頭顯示著目前僅攝氏零下3度,還未等他想出下一步對策,剛才前去鼓勵人夫的幾位日本警察跑了回來。

「他們逃走了!」

野呂寧趕忙跟著這些警察到苦力駐紮的帳篷前──幾乎都是空的,百餘名的隘勇與苦力已經逃跑,而原本一起上山的原住民們也消失無蹤。

「這些苦力不可能自行下山啊!快去把他們找回來!」野呂寧趕緊下令。

剩下的數名隘勇、苦力以及警備成員勉強在四周搜尋,卻因這些苦力逃跑的速度飛快,加上大雨阻擋視線,沒辦法找回任何一名。合歡山頂上這些僅存的人員:幾名隘勇與苦力、全數警備成員與探險隊幹部員,擠在一起,勉強度過這飢寒交迫的不眠之夜。

22日上午6點,野呂寧等探險隊幹部討論著是否還要繼續前進。大雨停是停了,但氣溫降到零下5度;天空並未放晴,而全隊又冷又累,隊中半數人失蹤,現有的補給物資也缺乏人手搬運,繼續向前,只會全隊覆滅,只能打消繼續前進的念頭。最終,由野呂寧下令,全員只帶上必要的文件、測繪工具、防身槍械、必備口糧,此外一切全數原地丟棄,輕裝折返櫻峰分遣所。

地獄般的回程

22日上午7點,探險隊開始他們的回程之旅。隊伍分成兩大部分:隘勇與苦力先行出發,警備人員與探險隊幹部殿後,其中,探險隊幹部們又在露營地確認現場狀況,最晚才踏上歸途。

回程上,他們先遇上漫長的懸崖峭壁,走錯一步就會墜入溪谷,又冷又累的隊員們只能依靠意志力苦撐,繼續往前,不斷彼此激勵,相互鼓舞同伴前行。接著,突如其來的大霧包圍住探險隊員們,濃霧令隊員僅能看到自己前後方的同伴,能做的只有前後隊員相互扶持,前進一步算一步。

行進途中,幾位苦力因為寒冷而四肢失去知覺、手腳凍傷,無法行動後倒下。後面的探險隊員以及幹部們看到這情況,清楚這人若繼續倒在這裡,肯定會死亡,但更明白的是,要是去救助這些苦力,自己也將凍死在此處,只能繼續前進。耳邊不斷傳來倒下隊友的哀號,甚至親眼目擊隊員失足跌落溪谷,一人又一人,悽慘的畫面與隊員的求救聲,無不衝擊著殘存探險隊員們緊繃的神經。

接著他們看到了昨晚逃跑的苦力屍體。

這些苦力凍死在地上,共有數十名,他們的手腳被凍得僵硬如鐵棒,已經死亡多時。

「那時候腦袋一片空白,只想著往前走,只能這樣想,其他都不去管。要是有其他想法,可能就走不回來。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探險隊內一名警備人員之後向依田支廳長這樣說道。

上午11點,探險隊先鋒抵達櫻峰分遣所,押隊的幹部們也在下午3點抵達。

此時全隊只剩57人,本次合歡山大探險失敗,合歡山探險隊解散。

搜救展開

在櫻峰分遣所度過一個不安的夜晚後,依田帶領其搜索隊,於23日一早展開救援,目標是找到探險隊內凍死以及失蹤的人。然而23日的合歡山天氣依舊不佳,甚至日漸險惡,加上頻頻降雪,又有大霧,道路幾乎都被埋在雪中。在視線不清、行走困難的狀況下,為避免搜索隊自己也發生意外,搜救行動中止,回到櫻峰,等測侯所的天氣預報。

24日上午天氣依舊不佳,溫度僅攝氏7.3度,搜救難以進行,留守在櫻峰分遣所的依田支廳長、淵邊南投廳蕃務課長收到了些新消息:

  1. 當天有隘勇與苦力有2名回到櫻峰分遣所,異常疲憊,說明當夜逃跑的狀況,而當中約7、8成的人已經凍死。
  2. 依田收到其他隘勇線上的通報,有苦力40、50人通過ボーゴー社(荷戈社)望寮,也有不明身分者頻繁通過獅子頭。但經過調查,這些人都不是合歡山探險隊的失蹤者。
  3. 失蹤的原住民們全部找到,他們先是躲在山腳下的狩獵小屋中,再移動到附近的部落去避難,僅1人受難,其他全員平安。

原定只有4日的搜索工作,預計27日折返下山,因天氣不良,延長至30日。最後,搜索隊只找到路上的凍死者34名,當中隘勇6名、苦力28人,又在溪谷中發現1名。凍死者全數為台灣人,共89名,倖存57人,其餘全數失蹤。

因這次山難有大量失蹤者,為了順利發放撫恤金,總督府下令要知道這些失蹤者的身分。基於大多數人員都是依田支廳長所徵召,依田也肩負釐清這些失蹤者並給予撫卹金的任務,卻苦於找不到屍體;雖下達命令要保甲留意最近戶口有哪些人消失,但苦力工作本身就很容易找人頂替,假名者也不少,真的能藉此找到人的可能性極低。

至此這次山難的搜救結束,因死亡人員中沒有日本人,也並未立碑紀念。直至今日,依舊沒人知道這次山難中奪走哪些人命。


武嶺可眺台14甲線橫亙合歡山腹

武嶺可眺台14甲線橫亙合歡山腹

而當時作為重要救難中心的櫻峰分遣所,大致為今日台14甲線上的鳶峰遊客服務中心,如今是去武嶺遊玩的路線,也是在雪季前往合歡山時的車輛管制處。當你下次經過台14甲線,在鳶峰遊客服務中心休憩、遠眺美麗山景時,記得這裡曾事關這起山難──注意保暖。

參考資料

《台灣日日新報》

鄭安睎,〈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1。

「五年理蕃計畫」,台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720

徐如林、楊南郡,《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6。

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Google ma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
37會員
99內容數
立足台灣,關注世界,疑案辦探求隱藏在歷史懸案背後的真相。透過縝密的資料爬梳,直視恐懼埋葬的殘酷記憶,我們期待往日疑雲揭開真相的那一天。
2025/06/24
1913年3月22日上午,一則來自櫻峰分遣所的電報,打破了埔里社支廳治所的日常。 電報員接獲消息後,緊張地跑過支廳治所內的廣場與長廊,趕忙將這消息告訴當時的埔里社支廳長──依田盛男(福島)警部。依田大吃一驚,確認電報的內容,又通知相關單位消息,並緊急招募人手與物資,整個埔里社支廳瞬間忙碌⋯⋯
Thumbnail
2025/06/24
1913年3月22日上午,一則來自櫻峰分遣所的電報,打破了埔里社支廳治所的日常。 電報員接獲消息後,緊張地跑過支廳治所內的廣場與長廊,趕忙將這消息告訴當時的埔里社支廳長──依田盛男(福島)警部。依田大吃一驚,確認電報的內容,又通知相關單位消息,並緊急招募人手與物資,整個埔里社支廳瞬間忙碌⋯⋯
Thumbnail
2025/06/03
「真由美說要跟同學聚餐,然後就沒回來了。」   面對警察的詢問,洋子神色凝重,身為最後一個見過真由美的人,她的證詞十分重要,而她作筆錄的態度也相當確實且肯定,任何人看到她焦急又苦惱的表情,都能體會到她有多麼擔心妹妹真由美。   「她大概幾點出門?」
Thumbnail
2025/06/03
「真由美說要跟同學聚餐,然後就沒回來了。」   面對警察的詢問,洋子神色凝重,身為最後一個見過真由美的人,她的證詞十分重要,而她作筆錄的態度也相當確實且肯定,任何人看到她焦急又苦惱的表情,都能體會到她有多麼擔心妹妹真由美。   「她大概幾點出門?」
Thumbnail
2025/06/03
1990年1月10日,沈長聲向大眾宣布,停發獲利,承認當前鴻源隨時有可能停止營業。為了確保投資人的資金能夠順利還回,鴻源不能破產。他宣稱會按照計劃進行還款。就這樣鴻源又有一搭沒一搭的發放獲利,苦撐了半年,調查局終於介入⋯⋯
Thumbnail
2025/06/03
1990年1月10日,沈長聲向大眾宣布,停發獲利,承認當前鴻源隨時有可能停止營業。為了確保投資人的資金能夠順利還回,鴻源不能破產。他宣稱會按照計劃進行還款。就這樣鴻源又有一搭沒一搭的發放獲利,苦撐了半年,調查局終於介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彩虹瀑布-這是個遠到靠盃的地方,還好我找了旅伴開車帶我去,不然我自己騎車應該會騎到懷疑人生,只是開上去那一段路我也是傻眼,無敵陡,陡到不行,我以為我在坐雲霄飛車,看不到前面軌道的那種!!旅伴還先停下來,和路邊的阿伯確認方向,阿伯說繼續往前開沒錯,開到民宿那邊,但這路這麼窄,如果不繼續往前開,我也是不
Thumbnail
彩虹瀑布-這是個遠到靠盃的地方,還好我找了旅伴開車帶我去,不然我自己騎車應該會騎到懷疑人生,只是開上去那一段路我也是傻眼,無敵陡,陡到不行,我以為我在坐雲霄飛車,看不到前面軌道的那種!!旅伴還先停下來,和路邊的阿伯確認方向,阿伯說繼續往前開沒錯,開到民宿那邊,但這路這麼窄,如果不繼續往前開,我也是不
Thumbnail
這是一趟登山旅程的記錄,包括民宿住宿以及行程中的登山路線。文章描述了整個旅程的景點和所見所聞,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資訊。
Thumbnail
這是一趟登山旅程的記錄,包括民宿住宿以及行程中的登山路線。文章描述了整個旅程的景點和所見所聞,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資訊。
Thumbnail
我們一團六個人坐在小貨車的車尾,搖搖晃晃坐了一個小時,在山腳簽名報到,檢查身體以後,終於到達出發閘口。出發閘口前排著一輛輛滿載登山客的小貨車。我們一邊塗抹防曬霜,一邊在感嘆火山的宏偉,又不時想像未來四日艱辛的路程。早上九時許,我們終於向山裏邁出腳步。
Thumbnail
我們一團六個人坐在小貨車的車尾,搖搖晃晃坐了一個小時,在山腳簽名報到,檢查身體以後,終於到達出發閘口。出發閘口前排著一輛輛滿載登山客的小貨車。我們一邊塗抹防曬霜,一邊在感嘆火山的宏偉,又不時想像未來四日艱辛的路程。早上九時許,我們終於向山裏邁出腳步。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上上週去爬了大棟山(林口台地稜脈最高峰,台灣小百岳之一),在海拔405公尺的一等三角點上,展望層層雲霧與象徵台北的穿雲劍─101。喔不,原來那不是雲霧,而是霧霾,望眼所及之處,從桃園、新北到台北,都彷彿在戴了副體驗霧霾的3D眼鏡之下,好不朦朧。難道這一代出生的人,已經沒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
Thumbnail
  上上週去爬了大棟山(林口台地稜脈最高峰,台灣小百岳之一),在海拔405公尺的一等三角點上,展望層層雲霧與象徵台北的穿雲劍─101。喔不,原來那不是雲霧,而是霧霾,望眼所及之處,從桃園、新北到台北,都彷彿在戴了副體驗霧霾的3D眼鏡之下,好不朦朧。難道這一代出生的人,已經沒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
Thumbnail
趁著身體還留有山上的節奏的時候,把一些還鮮明的記憶給烙印下來。 這次上山完成了一個埋藏、鋪陳、醞釀很久很久的心願。 不是那種很爽快的高峰經驗,而是那種「呼......」長吁一口氣之後的,深深地滿足感。 第三天晚上我就和伙伴說,這趟山行已經沒有遺憾了。
Thumbnail
趁著身體還留有山上的節奏的時候,把一些還鮮明的記憶給烙印下來。 這次上山完成了一個埋藏、鋪陳、醞釀很久很久的心願。 不是那種很爽快的高峰經驗,而是那種「呼......」長吁一口氣之後的,深深地滿足感。 第三天晚上我就和伙伴說,這趟山行已經沒有遺憾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